[摘要]文章首先闡述了開展生態文明教育與高職思政課課程體系有效融合研究的意義。然后指出了生態文明教育與高職思政課課程體系融合進程中存在的問題: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生態文明教育中缺乏相關的實踐教育,缺少專業的生態文明教育師資隊伍,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學管理評價體系不夠完善。最后分析了生態文明教育與高職思政課課程體系有效融合的策略:加強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程度,促進生態文明教育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建設專業的生態文明教育師資隊伍,創新生態文明教育教學方法。
[關鍵詞]生態文明教育 高職思政課 課程體系 有效融合
[作者簡介]安彥彥(1982- ),女,湖南長沙人,海口經濟學院,講師,碩士。(海南 海口 570203)姜艷文(1976- ),女,吉林永吉人,三亞航空旅游職業學院,講師,碩士。(海南 三亞 572000)
[課題項目]本文系海南省2015年度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專項課題“生態文明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加強生態文明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Hnsz2015-29)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7)12-0082-03
一、開展生態文明教育與高職思政課課程體系有效融合研究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作為高素質的社會群體,大學生理應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倡導者和先行者。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課程體系,對于推動新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且生態文明教育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十分密切,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大學生的實踐活動中,可以幫助大學生接觸自然、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從而更好地保護自然生態。
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是指在提高大學生生態意識和文明素質的基礎上,使之自覺遵循生態系統原理,積極改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人與自我的關系而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的系統性的培養活動。通過生態文明教育,使大學生意識到提高社會文明程度和人的生存質量是自己的社會責任,從而自覺地去關注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培養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平臺,理應承擔起生態文明教育的責任。高職院校應將生態文明教育與思政課課程體系有效融合,從而增強生態文明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二、生態文明教育與高職思政課課程體系融合進程中存在的問題
1.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生態文明教育之所以在與高職思政課課程體系融合的進程中出現了諸多問題,最主要的原因是有的學校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試想,如果學校對一門學科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那么這個學科的發展過程必然是非常艱難的。同時,在生態文明教育與思政課課程體系融合的時候,有的學校并沒有給出明確的指導和規劃。
以生態環境為例,我們曾對2461個縣域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了評估:生態環境質量為“優”和“良”的縣域占國土面積的46.7%,“一般”的縣域占23.0%,“較差”和“差”的縣域占30.3%。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目前國內的生態環境并不是非常的樂觀。這樣的現狀不僅需要國家和有關部門引起高度重視,還需要學校引起高度重視。學校肩負著培養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如果學校沒有對生態環境保護給予足夠重視,沒有對大學生加強生態文明教育,那么將給社會發展帶來重大隱患。因此,必須盡快解決學校對生態文明教育重視程度不夠的問題。
2.生態文明教育中缺乏相關的實踐教育。一些學校雖然開展了生態文明教育,但是僅僅局限于理論教育方面,并沒有將理論運用到實踐中去。在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必須做到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高職生態文明教育不能一直停留在書面教育,過多的書面教育只會成為多余的擺設,起不到任何實質性的教育作用,反而會使學生認為生態文明理念可有可無。顯而易見,如果缺乏對生態文明教育的正確認識,沒有進行理論與實踐的有效對接,那么在生態文明教育與高職思政課課程體系融合的進程中,就會增加很多困難。
3.缺少專業的生態文明教育師資隊伍。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生態文明教育同樣離不開教師。當前,高職院校并沒有專業的生態文明教育教師,生態文明教育主要依靠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來擔任。一些教師并未對生態文明教育予以重視,沒有將生態文明教育融入思政課教學過程中。例如,有些教師認為大學生身在校園,保護生態環境的機會很少,過多地占用課堂時間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只會浪費大家的時間。教師的消極態度往往會直接影響到對學生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培養,導致生態文明教育流于形式。可見,高職院校缺少專業的生態文明教育師資隊伍,嚴重影響了生態文明教育與思政課課程體系的有效融合。
4.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學管理評價體系不夠完善。教學管理工作是學校開展教學工作的重要保障。建立教學管理評價體系的目的是對教學管理質量進行全面評估,建立長效的內控機制,從而促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學管理評價體系一般包括教學思想與態度、教學基本要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評價等。就目前的調查來看,大部分高職院校沒有真正形成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學管理評價體系,甚至連最基本的體系構建都沒有做到。在當今的時代背景下,高職教育為了促進生態文明教育與思政課課程體系更好地融合,必須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教育的教學管理評價體系。
三、生態文明教育與高職思政課課程體系有效融合的策略
1.加強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程度。學校的重視是生態文明教育與思政課課程體系有效融合的前提。首先,高職院校要制定出推進生態文明教育與思政課課程體系有效融合的目標要求,從而為教師制訂教學計劃、安排教學內容提供指導。如果學校重視,那么教師安排教學活動時就會把生態文明教育作為教學重點有所突出。其次,高職院校要定期召開有關生態文明的講座,邀請一些知名的生態研究學者宣傳生態文明理念,講解生態文明知識,普及生態文明常識,使學生在聆聽和觀察中潛移默化地樹立生態文明理念,真正讓生態文明成為學生的自覺行動。最后,高職院校要對在生態文明的理論研究、實踐參與和宣傳教育方面有突出表現的教師和學生進行表彰,發揮他們的榜樣作用。這樣有助于提高大家對生態文明教育的重視,使大家在保護生態的同時,提高自身的生態文明素質,從而促進生態文明教育與高職思政課課程體系的有效融合。
2.促進生態文明教育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理論指導實踐,只有充分掌握理解理論知識,才能更好地應用到實踐中去。理論只有與實踐結合,理論才會有用,實踐才會更有效。對于生態文明教育來說,要想實現與思政課課程體系的有效融合,就必須促進理論學習與實踐鍛煉相結合。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校外參加一些生態保護的志愿活動。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把書本上的知識與實際聯系起來,體會到生態文明教育的社會價值,還可以學到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在實踐中使知識得到升華,從而有利于深化對生態文明的認識,激發參與生態保護的積極性。
3.建設專業的生態文明教育師資隊伍。首先,高職院校要加強教師生態文明教育。一方面,加強校內培訓,如舉辦講座、舉辦學術報告會等,將生態文明專題培訓納入教師培訓體系,并進行相應考核;另一方面,強化外出培訓,派教師到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教育的國內高校學習或進修。通過校內外有針對性的培訓,促使教師重視生態文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從而真正樹立起生態文明觀念,提高教學能力。其次,高職院校要建立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努力改善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條件。最后,高職院校要加強教師隊伍思想建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努力把教學當成自己的事業,而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教師應潛心于教育改革,致力于提高教學質量,給生態文明教育與思政課課程體系有效融合注入生機與活力。
4.創新生態文明教育教學方法。首先,教師可以采用實際調查法。所謂實際調查法,就是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來感受目前的生態發展狀況。這樣的教學方法生動、鮮明,能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來領悟生態理念的真諦。其次,教師可以采用分析研討法。具體來說,就是教師帶領學生通過實踐調查獲取豐富的資料,然后對這些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這樣既能加深大學生對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又能提高大學生分析、解決生態問題的能力。最后,教師還可以利用網絡平臺和多媒體技術來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廖金香.高校生態文明教育的時代訴求與路徑選擇[J].高教探索,2013(4).
[2]王奇,王會.生態文明內涵解析及其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基于文明內涵擴展的視角[J].鄱陽湖學刊,2012(1).
[3]黃娟,賀青春,黃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開發利用生態文明教育資源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
[4]蔡永海,謝滟檬.我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的緊迫性、問題及對策分析[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2).
[5]饒世權,鞠廷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培養大學生生態文明素質的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40).
[6]仲艷維,楊瑒,朱平芬,等.高校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實踐途徑的探索[J].中國林業教育,2011(S1).
[7]劉婷.科學發展觀視野下高校生態文明教育初探[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