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人文關懷理念融入到術前訪視、術中關懷、術后隨訪的點滴細節中,對手術患者提供個性化而溫馨的優質護理服務,密切了護患關系、提升了護理質量,推進了優質護理服務的實施。
關鍵詞:護理工作、人文關懷、職業素養、溝通交流
人文關懷的護理工作可以消除患者的緊張感有憂慮感,還可以幫助患者解除孤獨感,促進和諧理解的醫患關系的建設工作。人文關懷的護理工作需要護理醫護人員體會患者的不安情緒,并為之排解,與患者進行溝通與交流。
一、營造人文氣氛和環境
醫院和病房應努力營造一種充滿人性、人情味的,以關心患者、以患者利益和需要為中心的人文環境。要求每位護理人員從小事做起,提高思想覺悟,向患者提供規范化、精細化、人性化服務。病房環境的設計和設施布置盡可能體現家庭式的溫馨、舒適和方便,這樣既消除患者的陌生感、恐懼感和孤獨感,同時也創造一個和諧、輕松的護患溝通交流環境,更有利于護士及時了解患者存在的問題和顧慮,讓患者真正感受到以人為本的人文護理模式。
二、加強護士禮儀和職業修養的培訓
優雅的外在形象、過硬的護理技術、負責的工作態度、良好的溝通技巧是做好禮儀化的護理服務內在要求,能給患者一個對護士充分信任的感覺。護士的儀表和風度都對患者治療和恢復有鼓勵和增加信心的作用。人們常說:“微笑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語言”,如一個親切的微笑可以使患者得到安慰和安心治療;一個鼓勵動作和語言,可以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一個和藹的表情可以使患者感受到自己受重視的程度。所以我們要求護士展現自己的優點,顯示出個人高雅的審美情趣,衣帽穿戴整潔,言談舉止落落大方,說話態度和藹親切,文明用語時時在用,如“您好、請您配合等等,聲音適中,語氣親切,和風細雨,舉止自然美麗,讓患者感覺親切和自然。同時改變了過去冷冰冰地叫床號、直呼患者姓名的習慣,取而代之的是親切的人性化、個性化的稱呼:“大爺”、“大娘”等等,謙遜文雅的語言,拉近了患者與護士的感情距離,使患者愿與護士配合治療,與護士交朋友,在日常瑣事的護理工作中,充分體現護士的職業素養。
三、注重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
與患者的交流溝通是優質護理的基本行為,它貫穿于臨床護理的全過程。護理人員不僅要有精湛業務,還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善于和患者交流溝通,改善患者的低落情緒或心理障礙,提高醫護患配合度。例如,利用工休座談會的形式相互溝通,真正把患者當作自己的朋友,患者可輕松地與醫護人員暢談,同時做一下問卷調查,取得患者的信賴、理解和支持。大量臨床實踐證明,善于與患者溝通交流能較好地解決患者住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負性情緒及心理需求,拉近護患距離,使醫護人員及患者都處在較好的人文環境中工作和治療。
四、優質護理以德施護,做到人性關愛
人性化護理模式不僅僅是一句口號,它要求我們具備高尚的情操,帶著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去踏踏實實的工作,要努力做到用情護理,用心服務。做好患者的生活護理,幫助患者翻身、擦身、洗頭、協助患者更衣、扣背咳痰、術前檢查等人性化的服務。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做到患者來有迎聲、去有送聲,在護理服務中要大力推廣優質服務模式,力求做到“來院有人導,住院有人管,術前有人教,術后有人看,出院有人問”。把這一服務理念貫徹在全程優質護理服務的工作中,這種對患者無微不至的關懷和呵護溫暖著廣大患者及家屬的心,用護士的優良品德和良好的素養去融洽護患關系,提高患者的滿意度。
五、健康教育貫穿各個環節
為了使住院院患者能連續得到醫院的關愛,做到全程服務,在院時健康教育隨處可見,優化服務舉措及服務標準公式,要求護士必須具有良好宣教能力及溝通能力,將健康教育貫穿到患者從入院到出院的各個環節,把人文關懷貫穿與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架起一座護患溝通的橋梁。當患者因疾病纏身,精神壓力很大時,護士行健康教育時多采用安慰性語言,體現出對患者的同情和關心;當患者有迷惑或對治療不理解有疑問時,我們就采用解釋性語言,耐心地恰如其分地解釋,體現出對患者疾病的重視和診斷治療的準確和有效;對神志清楚的危重患者或手術前的患者,我們多采用鼓勵性語言,激發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減少懼怕。護士主動有技巧的進行健康教育既可以增進患者對疾病的了解,提高其依從性,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解除患者及家屬的各種顧慮,減輕心理壓力,增強的信心,從而還能減少很多醫療糾紛的發生。
總之,醫院開展人性化的優質護理服務,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度,推進優質護理的深入開展,提高護士的職業素質,改變醫院的形象并拓寬醫療市場。使護理事業更豐滿更具藝術性,發揮每個護理人員的最大潛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最終讓“患者滿意,家屬滿意,醫生滿意,社會滿意,護士滿意”,為創建和諧社會而努力。
參考文獻:
1、張洪君,楊美玲,蘇春燕等,《對“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實施意義與落實方案的思考》《中國護理管理》2010年4期
2、李惠玲,《護理人文關懷的基本理論及臨床應用》《中華護理雜志》200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