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段時間,很多“神奇小孩”的出現讓我們深感“世界已經是你們的”:上海熱播的“少年愛迪生”,有情有義的科學少年們用自己的愛、激情、創意與科學精神解決了一個個生活中的難題;剛剛落幕的“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三位上海女生的完美演繹不僅勾起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所有回味,還給了廣大教育工作者一劑強心針。
在欣喜之余,我們是否該進一步思考另一些問題:孩子們的這些成就都是在學校里獲得的嗎?都是老師教會的嗎?學生學習的范圍越來越廣,學習的方式越來越多,學習的路徑也變得越來越多元。互聯網改變了世界,無論你愿不愿意“看見”,每一個孩子不同的學習風格、興趣、習慣,甚至節奏,都會直撲你的視野,個性發展的訴求日益彰顯。“重新定義學?!薄皩W校需要轉型”等觀點不斷見諸報端,試圖喚起我們的意識覺醒去擁抱新學習時代的來臨。那么,所謂學校轉型究竟是要轉向另一種什么型呢?學校要在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育途徑等方面進行怎樣的轉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