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國家大力提倡樹立良好家風,弘揚醇厚家風,這實在是一件極有意義的事情。家風于每一個人的成長,既是一種無言的教育,也是人生道德底色的力量。我的家庭很平凡,普普通通,既談不上書香門第,更說不上家學淵源,只是勤勞善良人家。回顧自己的成長道路,尋找記憶中的家風印記,一股暖流便脈脈涌上心間。
下班,歸家。五歲的兒子沐辰正伏桌吃飯,今晚是他最愛的雞蛋炒飯。米飯顆顆粒粒,晶瑩透亮,蛋花金黃,蔥末翠綠,明快清爽的一小碗,隔著兩間屋,香氣都直往鼻子里鉆。這是我廚藝高超的母親信手拈來的美味,當然,為她的孫兒做,更添上一份愛的調(diào)料。
“吃什么好東西啦?”我逗辰辰。
“爸爸,奶奶給我做的雞蛋炒飯,你也快來吃一口吧!”小家伙舀了一小勺就來迎接我。
“不吃不吃,爸爸待會兒再吃!”我正想躲讓,辰辰已把小勺送到我嘴邊:“你就吃一口吧,奶奶做的雞蛋炒飯最香了!”兒子如此“孝順”,為父只有“領情”,一口含進嘴里,一天的疲憊也全都吞進肚里。
辰辰回到桌前,又舀上一勺走向廚房,母親正在里面忙碌著,換著花樣地準備一家人三餐中最重要的晚餐?!澳棠?,你也吃一口吧!”母親笑容從心頭綻放:“我的心啊,奶奶做給你吃的,你吃了奶奶就開心?!?/p>
“奶奶,你辛苦了,你吃了我也開心?!背匠叫∧槍憹M認真。母親吃了一口,兒子心滿意足,又意猶未盡,繼續(xù)舀一勺給爺爺,再舀一勺給媽媽。等全家人都嘗過了,他才狼吞虎咽地大口吃起飯來。
我對母親說:“媽,你看辰辰到底是咱們家的孩子,多像咱們家人??!”母親會心一笑,立刻明白我的意思:“這孩子跟你小時候一樣,有點好東西留給你,你都要先給大人嘗過之后再吃。他也不嘴饞,這么小,心里就能想著別人?!?/p>
聽著母親的話,不禁感慨真是“若父莫如子,知子莫若母”?。⌒老仓?,我也回想起兒時的記憶片段……
在我小學一年級那時,家離學校很遠,放學之后,要等上很久,直到母親下了班趕來接我再回家。那時母親還不會騎自行車,接上我要走一段路,再乘上公共汽車,二十分鐘后才能到家,到家已是近六點。若是在冬天,寒冷夜幕下的南京城已是滿城燈火。
母親總攙著我一步緊著一步地趕向公交站臺,手攥著我的手,緊緊地,生怕我跟不上她的腳步。我也確實跟得累,但我不敢說“媽,你慢點”之類的話,因為我知道辛勞的母親趕回家還有很多很多的活兒等著她。
走過鼓樓雞鳴酒家時,母親便會停下腳步來。老南京人都知道雞鳴酒家是一家老字號國營餐館,雞鳴湯包最為正宗有名,還有外賣的大肉包,皮白餡大滋味濃,咬下一口,滋滋直冒油。若是客人不急不趕,買了包子坐進大堂里,還有骨頭湯或是雞湯免費供應。
母親總是怕我餓。若是時間允許,她便會帶我坐進店面里,買上一籠湯包,端來一碗熱湯,看著我一個一個全吃光。若是時間緊,她便買上兩個大肉包塞給我,囑咐我一邊走一邊吃。我怎肯自己獨享這“美食”,怎能不知道母親也一定是又冷又餓,我便先把包子遞到母親嘴邊:“媽,你也咬一口吧。”母親是個急性子,總是說一不二:“你快吃,媽不餓。”我也來了脾氣:“你要不吃,那我也不吃了。”母親知道我“拗”得很,便輕輕咬下一口包子皮,雖只是“意思一下”,在我的心里,能讓母親嘗上一口,也算取得了“階段性勝利”,走上幾步,我便接著使出機靈勁兒,“誘”母親再咬一小口,就這樣,兩個包子我吃大半,母親吃小半……寒冬下,母子二人的匆匆趕路也是熱氣騰騰,有滋有味。
歲月無痕,母親已到了花甲之年。身體并不是很好,卻也還算健朗。兒子上幼兒園時,上學放學都由母親負責。母親疼愛孫子,看到好看的童裝,便會買給孫子。就在上周,母親又買了一件漂亮的春裝給辰辰。辰辰穿上顯得格外精神,并稚聲稚氣地問母親:“奶奶,你買漂亮的衣服給我,爺爺會不會說我們浪費啊?”
一聽這話,母親“撲哧”笑出聲來。“爺爺批評你也不用怕,有我保護你呢!”辰辰的“童言無忌”一下觸發(fā)起她心中的記憶——在我小的時候,母親省吃儉用,卻總愛把我打扮得干凈清爽。有一次,她給我買了件新衣服,回家路上“逗”我:“你爸爸要是嫌這件衣服貴,跟我吵嘴,怎么辦呢?”當時十歲的我,像個小男子漢挺起胸脯:“別怕,媽媽,爸爸要是跟你吵,有我?guī)湍?、護你!” 相隔二十多年,我們父子倆竟說出如此高度雷同的話語,怎能不讓母親開懷。
說起我的父親,的確是個特別“摳”的人?!?0后”的他趕上了知青下鄉(xiāng),吃的苦不是我這輩人能想象到的。直到我出生的八十年代初,父親才從蘇北農(nóng)村返回城里,我的名字“凱寧”,便有盼父“凱旋歸寧(南京)”之意。到了九十年代,他又受到“下崗”大潮的沖擊,一度工作顛沛,家中經(jīng)濟拮據(jù),若沒有父親的精打細算,母親的艱苦樸素,是很難熬過那些苦日子的。那時,父親的單位遠在南京東郊的國營農(nóng)場,趕上最忙的時節(jié),直到晚上10點才下班。他本可在宿舍里將就一晚,但顧家的父親總會蹬上那輛破舊的自行車,騎上40分鐘的路程趕回家里,只為看看我的作業(yè),問問母親一天的辛勞。由于路途遙遠,父親那輛破舊自行車時不時會在路上爆胎,可憐我的父親便一顛一簸地“硬踩”回家,到家第一件事便是親自為自行車補胎……等到全都忙好,早已過了凌晨。
父親的“摳”表現(xiàn)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記得每到過年前,他們單位舉行聯(lián)歡會,每人發(fā)一盒當時還很稀奇的冰紅茶和一些小零食,父親總是一樣都舍不得吃,裝進口袋帶回家來,冰紅茶給我,小零食給母親。我的“摳”父親雖然總是沉默寡言,但心里裝著妻兒和家庭。直到今天,母親和我過年時買飲料,第一選擇總是冰紅茶,父親還會納悶:為什么不換別的品種?只有我和母親心照不宣,相視一笑。
點點滴滴的事,來來往往的人,匯聚成我們每個人不同的美食味道。這種味道是親情的象征,是寒風里母親塞給我的大肉包,是奶奶用心做給孫兒的蛋炒飯,是父親干著喉嚨帶回來的冰紅茶……這就是我的家風,很難用幾句對仗工整的語句來概括,但是父親母親用他們樸素的一言一行教會我“百善孝為先”,教會我“家和萬事興”,教會我“心中有他人”,教會我“勤勞人家幸福多” ……淳樸的家風便在這充滿溫情的味道中傳承延續(xù)。
我教兒子讀一首兒歌《排排隊,吃果果》時,才上中班的辰辰說:“排排隊,吃果果,是要我們守紀律;你一個,我一個,是要我們懂得分享;媽媽沒有來,給她留一個,是要我們心里想著家人?!边@家風已經(jīng)在潛移默化中浸潤著他幼小的心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