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終極目標應該是“人的發展”,是需要針對不同個體精心設計、靈活實施的。奈何“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由于整個教育大環境還是應試格局,要想從幾十年的傳統教育轉型,實現尊重個體、張揚個性的新教育,會遇到來自領導、家長、教師各方面的疑慮和阻力。我們真的能夠讓學生“淡化考試而贏得考試”嗎?誰也不敢下定論,誰也拿不出現成的方案。但是,學校轉型是教育發展的趨勢,是每位有責任心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我認為,只要心中具備了遠見和定力,行走在變革的路上,我們一定會遇見教育的“春暖花開”。
理念先行 轉型的布局
每一次的教育改革都來自教育理論的突破,沒有深入人心的新理念,教育的變革舉步維艱。指向“人的發展”的教育,毋庸置疑是真正的教育,是值得校長、教師探索與追求的。但是,這樣的教育改革需要我們轉變觀念,要從原來比較功利的想法中走出來,更多地著眼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著重于思考學生的未來。應試教育是我們駕輕就熟的,也可以使眼前的利益得到最大化,但畢竟我們已經看到了它的不足與危害,甚至損害了學生的人格健全,阻礙了孩子的創造力。時代在呼喚創新型人才,馬云只是一個師范生,他的學業在很多人看來不是最優秀的。但是,他超前的眼光、果敢的魄力,使他在事業上贏得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功。所以,真正替學生的未來著想,我們就必須堅定的轉變觀念,弘揚旨在“人的發展”的教育理念,為老師和家長打開一扇全新的教育之門,讓新鮮而健康的教育氣息彌漫整個校園。有了全體教師家長的價值認同,教育轉型就會“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社團活動 轉型的落子
教育轉型要想獲得成功,需要“摸著石頭過河”,從容易操作處入手,力求首戰告捷。興趣小組、社團活動是很多學校的傳統項目,只要用新理念對這些活動進行充實與改造,就能夠四兩撥千斤,奏響教育變革的序曲。下午的活動課,可以大張旗鼓地進行社團活動,開設多種多樣的活動項目,讓每一個孩子都找到自己喜歡的活動。如果有師資不足的情況,可以發動家長,成立“家長教師團”。很多孩子有某方面的特長,往往跟家長有這方面的強項有關。比如上海“少年愛迪生”中表現優異的同學,不乏李成章這樣的“科二代”,“中國詩詞大會”中武亦姝等才女,也是有著家學淵源的。所以,把家長請進社團活動,不光能夠讓更多的孩子受益,還能形成“家校一體”,從而推進教改的良好氛圍。蘇州有好幾所學校進行了這方面的嘗試,家長的熱情很高,所開設的社團活動豐富多彩,學生對此興致勃勃,總體效果顯著。
校本課程 轉型的中盤
社團活動取得良好的效益,只是邁出了轉型的第一步,因為社團活動往往是自發和松散的,建設新時代的學校應該有總體規劃,這就首先需要用課程的策略去整合與落實。上海的教育走在時代前列,培養出來的孩子多才多藝、個性飛揚,主要是他們的課程意識非常強。我參觀過上海一所名校的校本課程建設與社團活動開展,他們有一個關于課程的上層設計:首先根據學校的辦學特色,確定需要開發的課程項目;其次將幾個相近的社團組合起來,通過團隊合作編寫出具有區域特色的校本教材。比如上海人很有經濟頭腦,希望孩子將來具備經營的基本能力,所以他們開發了“理財”這樣的校本課程,進行如何做股票、保險之類的社團活動。可以預見,他們的學生中,將來會有銀行家、證券經理,至少也該有理財方面的行家。上海人對下一代生存能力的重視,從他們的特色課程中就可見一斑。當然,課程開發是一個需要不斷建設的過程,除了社團活動的老師要會學習、會思考外,學校整體的支持也是十分重要的。總之,開發一整套完整優質的校本課程,是學校教育轉型的重頭戲,需要通過多年的醞釀、多方的合力才能完成。
校園文化 轉型的定局
我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有的學校辦學特色已經初步成型,一旦換了校長,很快就開始走樣,最后不得不另起爐灶,開始鑄造新特色的旅程;而有的學校則不管換了什么風格的校長,以前的辦學特色都會得以延續,有的也只是增加一點新的內涵和亮點。最后我發現,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結果的原因是學校沒有經營好打上自身烙印的校園文化。這種校園文化不是貼在墻上的標簽,而是應該滲透在每個師生的血液里。在這種校園文化中,蘊含了支撐學校發展的精神力量,成為師生們尋找歸屬感的源頭。我去過一所條件一般的鄉村小學,他們的辦學特色是寫字。首推寫字特色的是一位雷厲風行的“鐵腕”校長,他不光開展了寫字教學的課題研究和課程建設,還把寫字和日常教學、習慣培養結合起來。可以這樣說,寫字走進了師生的教育生活。他們學校的老師和學生,大部分都寫得一手好字,也獲得了各種書法領域的榮譽。很多中學都樂于接受他們學校的畢業生,鄉村小學的老師出去參加活動都十分樂意佩戴校徽,因為他們以這所鄉村小學為榮。所以,我們要開啟教育轉型的艱巨歷程,不能忽視校園文化的建設,即將教育變革的信念植入人心的過程。
愛默生說:“教育的秘訣在于尊重學生。不是由你來決定他該知道什么和該做什么,只有他自己掌握著開啟自己秘密的鑰匙。”教育轉型要想獲得成功,秘訣也在于尊重人,尊重每一位老師、學生。人最偉大之處便是可能性,我們通過開展社團活動、開發校本課程、建設校園文化,為學生的生命成長提供營養與沃土,就是幫助學生發現自己,讓他們走在自我發展的康莊大道上。當然,這樣一個系統工程,既需要學校內環境的優化,也需要整個教育外環境的優化。甚至可以說,這也是在“下一盤很大的棋”,高瞻遠矚,步步為營推進教育轉型。總之,我們需要抬頭挺胸增強信心,腳踏實地累積成果,以執著的“戰略定力”,實現旨在“人的發展”的教育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