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旭初,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學術委員,現執教于南京市金陵中學。
近些年來,常聽到有些學校說,要辦出自己的特色,或者說,要辦成特色學校。但真能做到的寥寥,多半是為了引人注意而嘴上說說罷了。在我看來,每個學校應首先保持本色。本色,就是原有的性質或品質。中小學是基礎教育,這一性質就決定了每所中小學的本色是:做到、做好基礎教育該做的事。本應該做好的事不盡心去做,卻高喊“創建特色學校”,那就是舍本逐末,弄不好很可能是形式主義的東西,甚至是弄虛作假的玩意。
這幾年,我兩次撰文談教育是樸素的,其核心思想是,基礎教育必須守住本色。之所以說教育是樸素的,是說教育原本沒有那么復雜,只要按其自身規律去做就行。說教育是樸素的,就是不做表面文章,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就是不搞轟轟烈烈,而是安安靜靜地前行;就是不說大話空話,而是扎扎實實打基礎。具體說,應堅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求真。求真,至少有兩層意思,一是尊重事實,二是尊重規律。先說尊重事實。就是學校的一切活動立足現實,不虛假,不浮夸,樸實無華地辦事情。就是不欺騙學生,不欺騙家長,不欺騙社會,不吹噓成績,不隱瞞問題。就是師生都能真誠地做人,學生能學到有用的知識和技能。就是學校所做的一切能對方方面面有一個明明白白的交待。再說尊重規律。就是要尊重學生身心成長和個性發展的規律,尊重教師培養和成長的規律,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規律,在教學研究中尊重理論聯系實際的規律,在育才途徑上尊重知識教育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規律,等等。總之,不心血來潮,不主觀武斷。
第二,規范。每所中小學都要做到:(1)規范課程標準。校內的課程設置、各學科的任務都要明晰,都應符合國家頒布的課程標準。(2)規范辦學行為。科學安排作息時間,不加班加點,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3)規范課堂教學。目標要明確,重點要突出,表述要清晰,板書要合理,訓練要扎實,要求要嚴格。(4)規范考試制度。命題要合理,批改要認真,次數要適當。(5)規范行為習慣。師生都應講文明、懂禮貌、守紀律。(6)完善評價方式。不把考試分數作為評價師生的唯一依據,而是重視對師生平時一貫表現的考察。總之,上規矩,不隨意。
上述兩條是基本的。還有一條,就是要繼承好的傳統。一所學校辦得好,雖然因素很多,但跟能較好地繼承優良傳統有很大關系。有些學校尤其是一些百年老校,流傳下來的辦學思想、道德觀念、規章制度、行為方式和精神文化,都是傳統。充分挖掘并發揚這些優良傳統,有助于學校在堅守本色的前提下持續健康地發展。現在許多學校都用幾個詞或一兩句話概括本校的傳統,甚至將其提煉為校訓,其初衷都很好。不過我發現,大多數學校的校訓十分雷同,無非是求真、勤奮、團結、創新之類。其實,每所學校的傳統都有別于其他學校,這就是特色。特色就是獨特的色彩或風格,就是與眾不同之處。當然,原有的傳統特色也會隨時代發展而有所改變,那就要在原有特色中注入新的內容,賦予傳統以新的活力。
我所在的金陵中學,原是一所由美國人于1888年創辦的教會學校。與當時其他學校相比,有如下不同:教師都用英語進行教學,所以師生的英語水平較高;師生每周都“做禮拜”,唱圣詩,作祈禱,所以師生都很重視禮儀;學校十分重視各項體育運動,足球踢得尤其好,所以學生體質較強,這些都成了老金中的特色。上世紀90年代,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金陵中學增設了研究性學習課程,經多年實踐,形成了制度;又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開設了選修課,也形成了制度;同時,不斷豐富師生課余生活,除了各種社會實踐,還舉辦讀書節、科技節、藝術節、美食節,并使之常態化。這就形成了金陵中學的新特色。不過,不管怎么變化,學校始終堅持求真、規范的本色,時時不忘“為學生一生奠基”的宗旨,時時不忘一切活動都尊重教育規律。雖然在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負擔上仍需努力,但學校不追趕時髦、不亂提口號,始終在堅守本色的基礎上穩中求進。僅此一點,就值得點贊。
眼下,有關教育的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論”使人無所適從,未經實踐檢驗的花里胡哨的“經驗”讓人眼花繚亂。這使許多學校原本應該堅守的本色受到了沖擊。我認為,每所學校不一定非得有特色,但本色絕不能丟失。保本色,就是在關愛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教師認真上好每節課,校長合理組織好校內的各項教育教學活動,大家按教育規律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面對目前不少學校一味求“新”圖“快”的浮躁心態,提出教育是樸素的,強調堅守本色,就是希望大家冷靜下來,清醒一點,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做好基礎教育必須做好的事。正要給本文收尾,讀到著名特級教師李鎮西的《動輒侈談“教育創新”只能產生泡沫》一文,深有同感。我與他的觀點基本是一致的,只是他說得比我深奧。他文章的結束語值得大家記取,特抄錄如下:“老老實實做教育,安安靜靜辦學校,樸樸素素做教師,不是挺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