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新春,一個愛讀詩詞、愛穿漢服,隨身攜帶蘇軾詩集,奉陸游為男神的16歲姑娘紅遍大江南北。這個名叫武亦姝的姑娘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中,憑借強勁的實力和淡定的心態,成為新一屆擂主。她微笑著將《詩經·豳風·七月》的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脫口而出的樣子,讓不少人高呼:這才是“00后”的學霸代表!武亦姝的走紅,源于她的詩詞文化積淀,也源于她的淡定氣質。
腹有詩書氣自華,古典詩詞或許是學習傳統文化最好的入門方式。在青少年的心靈深處種下傳統文化的種子,對于文化血脈的延續、精神家園的建立至關重要。武亦姝用豐富的詩歌儲備贏得比賽,源于個人的愛好與積累,也與她所在的復旦大學附屬中學重視傳統文化教育有著莫大關系。武亦姝在節目中背誦的詩詞,大多出自該校校本教材《中華古詩文閱讀》。這套校本教材一共6冊,在復旦附中和語文課本同為必修,融入日常教學,其教學內容大大超出了考綱要求。教材的主編之一,復旦附中語文教研組長黃榮華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這樣的古詩文教育不僅能讓學生在高三時輕松應對考試,更重要的是能向學生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版圖,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學生成長的土壤。
前不久,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將傳承傳統文化“貫穿于國民教育始終”作為工程的一項重要任務提出,要求“圍繞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按照一體化、分學段、有序推進的原則,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藝術體育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貫穿于啟蒙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各領域”。校本教材、選修課、書法、京劇……優秀傳統文化進教材、進課堂、進校園活動遍地開花,孩子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優秀傳統文化因為親近孩子而得到賡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一旦丟失,就割斷了精神命脈。傳承優秀文化,必須從孩子抓起。我們應切實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和中央的部署,讓我們的孩子在翰墨飄香、詩書雅樂中從容而快樂地成長,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如此播種的文化基因,將成為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和底氣之所在。
其實,對孩子加強古詩文教育,不僅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必要舉措,而且,青少年時代也是學習古詩文的最佳時期。從中小學生抓起,有利于練就孩子古詩文的“童子功”。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想要練就古詩文的“童子功”,多讀多記是必要條件。若是腹內草莽,必然不可能口吐蓮花。詩詞大會的舞臺上,選手們出口成章的背后,又何嘗不是從小閱讀背誦和長年儲存積累的結果。
我們成年人常有這樣的體會,小時候熟記的古詩文,即使長大后也很難忘記。這種扎根在腦海深處的詩詞印象,浸潤著我們的身心,這正是傳統文化內化于心的表現,也是“童子功”的厲害之處。
當然,多讀多記不等于死記硬背,理解體會至關重要。而理解體會也是一個過程,家長和老師都不能過于功利,不能奢望立竿見影。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文章常讀常新的意義也正在于此。我們希望孩子從小讀古詩文,練就“童子功”,根本目的是為了讓孩子獲得審美的體驗,為了讓傳統文化得以血脈相傳。讀古詩文,能讓孩子成長在一個美的環境中,用古雅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能讓孩子延續古人的思緒,繼承先人的智慧,能讓古今文化互聯互通,從而建立起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文化認同和自信。
中華上下五千年,詩詞歌賦浩如煙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廣大中小學的教育工作者,應以強烈的使命和責任感,進一步強化古詩文教學,厚植學生成長的土壤,引導讓孩子在詩書雅樂的環境中健康向上,練就一身古詩文的“童子功”,在孩子心中刻下傳統文化的基因,如此,中華文化方能生生不息,更有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