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教育考試院11日披露,2017年高考北京卷語文學科《考試說明》,在總體保持穩定的基礎上,在“考查內容”及“參考樣題”等方面略有調整。此前2016年,高考語文北京卷在《考試說明》中首次增加“經典閱讀”的要求,提出考查考生對“中外文學經典”“中國古代文化和文學經典”的“理解、感悟和評價”能力。在此基礎上,2017年對經典閱讀的考查內容進行進一步的細化。(中國新聞網2017年1月11日報道)
這次細化的具體表現就是,《紅樓夢》《吶喊》《邊城》《紅巖》《平凡的世界》以及《老人與海》等六部經典作品,2017年將納入考生必須作答的范圍。
閱讀經典的意義,在歌德的名言中有著最為明確的體現,他說:“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談話。”而歷經歲月的沖洗依舊流芳百世的經典,無疑就是“好書”中的“好書”,因此,引導中學生閱讀經典,也就意味著為他們創造了與許多高尚的人談話的機會。
廣義而言,只要是“開卷”那就是有益的。只是,具體到不同的群體,我們還是應該更重視閱讀經典,特別是廣大中小學生,在他們的理解能力范圍內,引導他們讀一讀經典作品應該是最好的選擇。既可以拓展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又因為有著眾多高尚的人的引導,廣大中學生能夠作為精確的人生指南。遺憾的是,在現有狀況下,許多學生以及學生家長,根本就忽視了這一層重要意義。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以考促讀,有行之有效的應對之策。
閱讀經典,是好事;以考促讀,也是好事。關鍵是,我們的宗旨是以考促考,而不是咬文嚼字。否則,閱讀經典這一件原本其樂無窮的人生快事,又會因為題山題海而讓學生避之唯恐不及。
這就需要我們在命題環節多下功夫。如果我們的命題僅僅停留在姓名、時間、地點等完全死記硬背的層面,學生無須閱讀原著,僅僅憑借一本考點大全之類的復習手冊,幾次“臨時抱佛腳”就能僥幸過關,這就已經失去了以考促讀的意義,因為,學生根本沒有閱讀。所以,考題的設置在關注這些固定的知識點之外,還必須有著一定的整體性與融合性。
與此同時,經典必考的舉措,也應該得到學校與家庭的重視與支持。高考固然重要,但是,高考也不是人生的唯一,而多讀幾本經典,卻能夠為整個人生,積累難以估價的精神財富。更何況,高中三年的時間內,無論我們學習多么繁忙,只要引導得當,只要安排得當,閱讀幾本經典還是完全能夠做到的。所有的教師與家長都應該清醒而深刻地認識到,我們的孩子,除了會讀課本、會讀教輔之外,還必須從經典中汲取精神營養。唯其如此,我們才能培養思想健康、情趣高雅、心胸開闊的社會棟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