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課堂教學改革經歷了一輪又一輪,目的是為了建構好的課堂,實現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教師培訓活動從未停止,目的是為了培養一批好老師,上出一堂堂好課。可見,好課堂是黨和國家的期望,是學生、家長的福祉,也是每一位老師的職業理想,好課堂被老師們當作美好的神話一樣追求。
2016年,我省思想品德學科持續提升國培活動在一所大學的馬克思主義學院開展。開班的第一天,由于學院正處于大學生在校期間,教學資源相當緊缺,開班儀式在學院的一個小會議室進行。來自全省的各市、區、縣的思品課老師代表陸續走進小會議室。由于學員首次見面,都很陌生,相互之間沒有交流,靜靜地坐著等候學院領導和老師的到來。此時,會議室內充滿著嚴肅、緊張的氣氛。
開班儀式很簡單,學校的張院長和班主任馬敏老師參加儀式。張院長簡單介紹了學院的基本情況和本次培訓的主要內容。張院長發言結束后就離開了,班主任馬老師安排具體工作。在班主任講具體事情期間,課堂氛圍立馬轉變,由原來嚴肅的會議轉化成了“茶館”式、參與式的課堂。用現在流行的課堂教學標準來評價,這絕對是一堂好課。
在馬老師一個多小時的課堂中,學員笑聲不斷,所有的工作既體現了學員的意志,又滲透了馬老師的決策,一種民主集中的氛圍溢滿整個課堂。馬老師知道,我們這些學員,有的是任教多年的一線老師,有的是市、區、縣教研員,還有的是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在學科專業上都有自己的體驗、經驗和見解,因此馬老師采用的這種課堂交流方法是恰當的,課堂效益也很高。我想,如果我們在中小學課堂中多運用這種方法是不是更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呢?
深入互動是這堂課的轉換器。我們經常說,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可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總是那么“放不開”。一般是學生跟著老師走,有的甚至是教師唱“獨角戲”。
在開班儀式上,我看到馬老師還是寫好提綱的,一條一條說下來,學員也跟著一條一條地應和。可具體細節,則是在課堂上生成的。學員學習結束時要評選,優秀學員的評選關系到學員的切身利益,可在如何評選上,馬老師則留白讓學員們來填。在互動過程中,經常聽到馬老師的“NO”和“OVER”的叫喊聲,馬老師在原則問題上堅持“NO”,在節奏把握上時適按下“OVER”鍵。馬老師在保證教學目標正確的情況下,充分發揮了老師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利用師生互動來完成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都是教師在課前準備好的,對于老教師而言更是爛熟于心,但通過什么樣的過程和方法轉化為學生的知識和智慧,并達成相應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師生互動則是實現轉化的基本形式。關鍵學生要“動”,就是要求我們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是形成一堂好課的關鍵。
馬老師標準的普通話里帶著幾分幽默,經常引來學員爽朗的笑聲。昨天報到時,馬老師在群里上傳了這期培訓十天的內容安排。打開一看,基本看不清具體內容,我們在群里提出“圖片不清楚”的問題。馬老師回復我們“不要緊,明天在會上說”。今天在會上她提到這件事,說模糊也有模糊的好處,因為這個安排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變。談到住宿條件時,有的學員訴苦,小賓館里的水、電、空調都有問題,而且夜里附近吵架、叫喊的聲音讓人很難入睡。馬老師說,這個情形可以套用一幅對聯來形容:“喊聲、叫聲、吵鬧聲,聲聲刺耳;電事、水事、冷暖事,事事煩心,橫批是立馬協調。”此時,學員們因為馬老師的幽默而大笑不止,這句幽默的對聯不僅讓大家覺得有趣,而且意味深長,幽默的背后隱藏著馬老師的教育智慧。圖片的不清晰也許反映了馬老師手機像素太低,或拍攝技術太差,如果這兩方面,都直白的呈現出來,不僅會使馬老師感到難堪,同時會讓學員覺得尷尬。學員的笑既是理解,也是包容。
在我們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的失誤是難免的,處理這些失誤就是考驗教師機智和幽默的關鍵時刻,大膽認可、直白承認,甚至可以說聲起對不起,這能表明教師的坦誠。教師固執己見的行為既會誤導學生,又容易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教師能夠充分發揮幽默感,課堂將會是另一番天地,幽默無疑是形成一堂好課的潤滑劑。
開班儀式前,學員之間為什么氣氛嚴肅?張院長講話時,為什么氣氛緊張?那是因為學員之間關系疏遠,而張院長是領導身份,講話的語氣是領導式的,講話的內容是形式化的。一個好老師能上出一堂好課,一個班級的好學生也有助于成就一堂好課。老師在課外要加強班級建設,要培養同學們之間友好的關系,建立良好的班風,這些表面上看似與一堂好課無關,其實這些恰是形成一堂好課不可或缺的潛在因素。讓學生產生敬畏的不是你的兇狠,也不是你的脾氣暴躁,而是你的學問,你的素養,你的人格魅力。不應該讓學生在高壓態勢下被動接受學習任務,而是應該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主動獲取知識。老師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蹲下來和同學們打成一片,改變說話時“盛氣凌人”的語氣,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交流,這樣在課堂內外才能打開學生的心扉,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這次舉辦的是成人培訓班,學院有培訓要求,學員有學習需求,上課的教授、專家有自己的教學風格,相互之間雖有聯系,但無直接對等的利害關系。教授上課在尊重學術的前提下可以隨意發揮,課堂節奏收放自如;學員們在學習任務上壓力小,學習環境輕松,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學院開班有自己的管理思想,教授上課有自己的教學風格,學員學習有自己的價值追求,這是形成一堂好課的外在環境。由此我想到了孔子游學時,四子侍坐,各言其志的學習場面,非常向往富有詩意的學習畫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然而,當下的中小學“千校一面”的管理要求,教師過度功利的教育教學思想,學生被動的學習狀態讓一堂堂好課被扼殺在搖籃之中。
謝云在《閱讀照亮教育》一書中說發現了“舊大陸”,意在抨擊當下浮躁的課堂教學改革,人為制造眼花繚亂的好課堂的新模式,動不動就用新潮的概念來包裝課堂教學。其實,“有教無類”“因教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等我國流傳幾千年的優秀教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然“光芒萬丈”,然而因為我們一味的追求標新立異將其冷落并束之高閣變成了“舊大陸”。好課堂的形成也不需要總是打著“創新”的燈籠四處尋找,只要我們靜下心來,學習、運用好優秀的傳統教育思想和方法同樣可以成就好課堂。
小威廉姆·E·多爾在《后現代課程觀》中描述了一種理想的教學景象:“讓我們共同漫游,向那‘產生于上帝笑聲回音的,沒有人擁有真理而每個人都有權利要求被理解的迷人的想象的王國’前行。”我想說,黨和國家給教育一個輕松的環境,教師應摒棄功利思想,努力形成自己的職業理想,“迷人的想象的王國”般的好課堂將不再是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