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想,面向全體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問題:“有誰知道,剛才課間的時候,哪些同學在操場上打籃球的嗎?”這也是我在課堂上的第一句話。問題一出,那些打籃球的同學都顯得很緊張,認為老師要批評他們,都低下了頭,不敢直視老師,班級瞬間安靜下來。
教育家皮亞杰提出: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齡階段的兒童都能吸取的,我們應該考慮到每個年齡階段的特殊興趣和需要。在實際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往往會因為一些在教學設計時沒有想到的突發情況影響教育、教學的效果。只要我們老師能依據兒童心理特征的要求和教育的原則,正確地加以引導,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記得有一次,我準備教學《統計圖》這節課內容,在上課鈴響之前我走進教室,一會兒,上課鈴響了,但我發現教室里還有好幾個位置是空著的,原來是幾個學生在外面打球。我不動聲色,繼續和班級里的學生等著他們。過了近2分鐘,他們才滿頭大汗的跑到教室門前,膽怯地喊了聲“報告”,我沒有說什么,讓他們都坐到自己的位置上開始上課。我知道,這時候如果學習新的內容,剛才打籃球的幾個同學此時還沒有能夠從球場上的那種“興奮”狀態中轉換到課堂的學習狀態,他們現在的注意力可能在短時間內沒法集中到課堂學習上。怎樣才能讓他們及時地投入到學習上呢?我一想,面向全體同學提出了這樣一個大家都意想不到的問題:“有誰知道,剛才課間的時候,哪些同學在操場上打籃球的嗎?”這也是我在課堂上的第一句話。問題一出,那些打籃球的同學都顯得很緊張,認為老師要批評他們,都低下了頭,不敢直視老師,班級瞬間安靜下來。我看了看他們,又接著說:“老師沒有批評大家的意思,剛才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與本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有很大的聯系呢!我希望大家都能積極配合老師,共同來學習新的知識。”聽了我的一番話,打籃球的學生剛剛那種緊張的神情頓時煙消云散了,紛紛舉起了手。看到這種情景,我知道現在他們已經差不多把精力投入到學習中了。于是,我又不失時機地問:“你們還記得剛才在打球的過程中,自己投進了幾個球嗎?”這問題正好問到了這些學生的興趣上,而且他們為了利用這個機會在老師和同學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特長,爭先恐后地說出了自己進球的次數。我分別把他們的姓名和各自所投進的個數在黑板上記錄下來。然后,我就順著這個話題,把學生的思維、情緒引入到課堂學習中,問:“這些數據你能通過一種形式,讓它變得形象嗎?”于是,學生都在思考用什么方法來把這些數據表示出來。接著,我拿出一張事先準備好的條形統計圖,引出課題,“我們現在就來學習用這種統計圖來反映我們班級這幾位‘籃球明星’的成績。”這樣,在學習條形統計圖的特點、作用以及制作方法過程中,所有的同學,特別是幾位打籃球的同學特別認真和投入,學習的效果出乎意料。
兒童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處在少兒階段的學生,大多好動、好奇,同時也好學。他們的注意力往往會因為外界條件的干擾而渙散,只要老師能通過適當的方法,正確地引導,把教學的這種劣勢結合實際情況,機智地轉化其為優勢,一定有利于教學進一步的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