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彩霞+陳晨+許杰慧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民收入增長也由高速增長步入緩慢狀態,如何增加農民收入已經成為當前的熱點問題。為此,在分析河北省農民收入現狀的基礎上,剖析農民收入的影響因素,對河北省農民收入倍增路徑進行探究,致力于揭示河北省農民增收現狀、收入增長因素和探索收入倍增的途徑。
關鍵詞:新常態;農民收入倍增;實現路徑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6.043
1河北省農民收入現狀分析
1.1農民收入增速逐漸放緩
根據《河北經濟社會發展報告(2017)》的統計結果,自2010年以來在國家惠農政策的帶動下,河北省農民收入連續多年快速增長,但增長速度放緩,2015年后,受國家整體經濟發展下行、糧食價格下跌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全省的農民收入增速再次降低。2010年到2013年農民純收入由5958元增長到9102元,但是其增長速度卻由15.7%降到了12.6%。由于統計口徑的變化,2014年統計的是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86元,較上年增長了10.9%,2015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51元,較上年增長了8.5%。
1.2與城鎮居民收入、發達省份農民收入差距加大
在2015年以前,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一直高于城鎮居民收入,但2015年基本持平,從絕對數值上來看,城鎮居民收入與農民收入仍然存在著較大差距,2014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比農民可支配收入高出13955元,2015年更是高出了15101元。
與國內其他省份的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速度較慢,處于下等水平。從絕對數值上比較,浙江、江蘇、廣東、山東等多省份的農民可支配收入2014年19373元、14958元、12246元、11882元而河北省為10186元,2015年的數值則為21125元、16257元、13360元、12930元而河北省為11051元,無論從增長速度還是絕對值上均高于河北省,可見與發達省份的差距仍然很大。
2河北省農民收入影響因素
2.1宏觀經濟政策角度
2.1.1國民經濟的發展對農民增收有著重要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速回落至中高區間,根據國家統計數據,2013年我國GDP增速為77%,2014年為7.4%,2015年為6.9%,創1990年以來新低,根據中科院的預測,2016年GDP則是降低到67%左右。經濟增長的回落導致農民增收所依賴的外部環境和內部條件均發生了重要變化,既給農民增收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巨大挑戰。
2.1.2農業產業結構不合理制約著農民增收
近年來河北省在農業產業升級和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積極培養各類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提高農業科技和信息化,促進產業內部升級。通過發展高端農業和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第一產業和第二、三產業融合。但產生的效果不太明顯,需要進一步升級和調整,使農民收入產生實質性飛躍。
2.1.3資金供給不足限制了農業發展
農業發展資金供給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資金和金融機構。在政府財政資金支持方面,河北省財政對農業的支持近年來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但財政資金畢竟有限,不能普遍惠及。在金融機構資金支持方面,主要是通過信貸,但大部分農戶經營主體分散、規模小、缺乏可抵押資產加之信用程度比較難量化,導致很難從金融機構取得資金。
2.1.4城鎮化發展不足制約農民增收
從以往研究以及數據來看,城鎮化和市場化程度越高的地區農民的收入往往也就越高。2015年,河北省的城鎮化水平由2000年的26.08%增長到了5133%,城鎮化取得了快速發展,但相對于其他省份城鎮化水平發展明顯不足,同時由于買方市場以及國內外競爭的加劇,鄉鎮企業萎縮、經濟效益低,導致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不足,農村剩余勞動力大于求,就業率不高,從而影響農民非農工資收入,農民收入下降。
2.2微觀農民群體角度
農民的收入從結構上來看主要來源于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和財產性收入,隨著城鎮化、市場化以及工業化的發展,農民的收入結構比例構成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較低文化的農民對新事物、新技術的接受較慢,市場意識不強,導致其固守傳統農業,不能創新,尋求新的發展思路,從而影響經營性收入;在就業方面,也是由于文化水平低導致就業行業大多是低端的制造業、建筑業以及服務業一些工資偏低的行業,導致工資性收入偏低。
3河北省農民收入倍增路徑
新時期、新形勢下想要推動農民收入持續增長,唯有建立有利于農民增收的制度環境和內生機制,提高農民綜合文化素質。
3.1建立農民增收的制度環境和內生機制
3.1.1提高惠農政策扶持力度
從1982年中央發出第一個關于“三農”問題的“一號文件”,到2016年繼續發布第18份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可見對三農問題的重視。當前更是把惠農政策帶進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把農民增收、農業現代化以及農村改革等重要問題納入日常工作。而要從根本上提高農民收入,就必須要創造良好的發展的制度環境,建立符合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制度平臺,推進資本市場、技術市場、勞動力市場和土地市場等要素市場的體制改革;同時,加強基礎設施硬件建設,建立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環境,為保障農民增收提供制度土壤。
3.1.2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
當前形勢下,河北省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為了加速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在農業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注重適應市場需求和資源條件,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按照《河北省農業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2016-2018)》,優化“一環四區一帶”農業產業布局,根據不同區域農業的特色,制定不同發展道路,以提升河北省整體農民收入。在此過程中,要科學的把握結構轉變的節奏和方法,政府部門要充分發揮引導和帶頭作用,注意要明確農民的主體地位,給農民自由選擇的權利,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利用市場信息指導農業更科學的規劃、生產,實現農民增收。
3.1.3提高資金支持力度
資金是制約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因素,河北省各區市應根據當期實際情況不斷加大對農民的財政支持力度,支持農業農村發展,同時建立農產品價格保護機制和農業風險保障機制,對農業財產進行補貼。但政府的財政支持杯水車薪,并不能滿足農業發展的資金需求,這需要政府積極引導各層次金融機構分工協作,通過創新金融模式、完善農村信貸擔保體系、優化農村結算支付環境,增強金融機構對農民的支持力度,從而提高農民收入。
3.1.4加速新型城鎮化建設
城鎮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農業轉型的過程、也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過程。目前河北省政府發布了《河北省建設新型城鎮化與城鄉統籌示范區規劃(2016-2020年)》,并積極制定各項措施推進新型城鎮化。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能從根本上解決農村人口的“轉得出”和“留得下”問題。通過實現農業的適度規模化、集約化生產和推動農業生產結構的轉型,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農民經營性收入;通過提供大量就業機會,提高農民的工資性收入;通過提高國家整體經濟實力來補貼農業生產,增加農民的補貼性收入;通過對農民土地、宅基地等財產權益的重視和保護,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
3.2提升農村人力資源水平、加大人力資源投入
無論是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還是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均是河北省農民增收的重中之重,是長遠的發展動力。為此,要重視農村基礎教育投入,把優質教育資源投向農村基層地區,縮小城鄉教育和人力資本的差距;河北省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加大對農村勞動力的培訓力度,對農民進行農業科技、農業生產技能等培訓,使各種培訓具有針對性和實用性。與此同時,還要加強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倡導農村新生活,培養新型農民,全面提高農村勞動力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許杰慧.河北省城鄉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實現路徑[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09).
[2]張宏宇.新常態下的農民收入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201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