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麓涵 李天琪
摘要:本文以遼寧省沈陽市Q機構為研究對象,從機構內部生態可持續、機構籌資可持續、項目設計可持續三個方面對機構進行了深刻剖析,嘗試對社會工作機構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和行動上的指導。
關鍵詞:內部生態;機構籌資;項目設計;可持續發展
一、社工機構可持續發展的意義
可持續性是指任何發展中的系統可以長久維持到無限的將來而不會由于耗盡關鍵資源而被迫衰弱的一種能力。社會工作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就是在追求自身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過程中,既要考慮服務目標的實現,又要不斷提高機構持續獲取資源的能力,持續發展。此外,還應關注受助對象以及整個社會公益理念的持續發展。
本次調研主要從社會工作機構的三個維度上來考察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分別是目標的戰略性、發展的永續性和環境的適應性,從這三個層面來考察機構的最高戰略、行動綱領、快速反應性和其創新性。
二、社工機構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機構內部生態的可持續
社會工作機構內部生態的可持續,即宣傳、服務、合作協調和自我管理能力的永續性。根據本次調研考察,Q機構內部生態問題主要可概括為兩個方面:
1.戰略目標制定模糊
筆者通過訪談發現,機構發起人認為Q機構恪守心理、公益、青少年、農村幾個關鍵字,向專業化發展。專職工作人員認為機構是一個改善農村地區學生心理健康的中介橋梁和文化符號。而大部分社工對Q機構的理解只是心理幫扶。這些都是很寬泛的概念,缺乏具體的可實施性。
2.內部制度建設不健全
Q機構目前分為三個部分,一是秘書處,承擔機構內部的一切工作;二是理事會,以一年為期,并且不參與機構的運作管理;三是社工及志愿者,只為農村青少年提供心理幫扶。機構不注重內部制度的建設,很難把握有利機會。
(二)機構籌資的可持續
機構籌資的可持續是指在保證機構的發展方向、運營目標的前提下,不僅使機構達到資金成本的最小化,還要確保機構資金來源的可靠性和靈活性,從而滿足機構長期發展的需要。通過對機構參與式觀察與訪談,總結出Q機構的資金現狀主要有以下問題:
1.籌款方式單一,缺乏多重籌資渠道
由于機構不具備公開向公眾募集資金的資格,資金匱乏,因此機構在籌款過程中使用的籌款方式較為單一,開辟的籌資渠道也較為有限。目前機構主要是應用網頁、微信公眾平臺以及朋友圈功能進行籌資,因此一旦發生突發情況,或者長期以來供應資金的方式出了問題,資金收入勢必受到巨大的沖擊。
2.資金來源結構不合理
根據下表可看出,目前Q機構資金來源個人捐贈約占82.5%,政府購買約占9.5%,企業捐贈約占8%。從這些數字中可以發現機構資金來源結構不合理,個人捐贈占據比例過重。而個人捐贈形式穩定性低,且捐贈能力有限。另外機構大多數資金提供方明確限定了資金的用途,導致資金使用自由度小,對機構的發展不利。
2015年10月到2016年10月Q機構捐贈收入分類表
3.機構籌款方案缺乏專業性
籌款是一項專業化工作,而Q機構由于規模較小,缺乏專業的籌資人才,也缺少專業籌款方案,而這必定會影響資金的籌集量,從而影響機構持續運轉。
(三)機構項目設計的可持續
機構項目設計的可持續,是指對機構項目設計完成并投入運作后,不僅產生較好的效果,還具有可復制性。根據對Q機構目前項目運行的調查研究,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說明其現存問題:
1.確定目標群體
(1)缺乏主動性。機構確立目標群體的過程是首先機構需收到求助信,經過檢查核實后再開展項目。從這一點上來看機構沒能覆蓋具有無意識心理問題人群,不能很好幫扶邊遠地區學生。
(2)未能充分利用內生資源。社會工作機構中的專業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是機構中最需充分利用的內生資源。針對Q機構的考察發現,由于機構內部對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可提供的社會服務有定義上的局限,認為其只是被動地提供服務者,浪費了他們可開發的潛力。
2.服務項目的執行
(1)主題針對性弱。Q機構確立心理幫扶的主題寬泛且不具體,不利于項目的細化和針對性解決問題。并且在項目課程開始之前,對求助對象主體的背景、需求了解不夠。
(2)過程官僚化傾向。機構的運營結合了政府與市場兩種模式,導致機構有官僚化傾向,從而易使機構出現目標的轉移的狀況,阻礙志愿者提供服務的積極性。
3.服務項目的評估
評估是檢驗服務效果的基本途徑;是決定服務未來走向的重要依據;是合理配置服務資源的基礎工作;有利于促進服務的科學化進程;是緩解機構矛盾的有效途徑。而Q機構普遍存在對項目評估不夠重視的問題。
三、解決對策
首先,制定長期戰略目標,做好職業化的定位,不能單憑興趣運作。將機構定位為農村學生心理問題的實際解決者更有助于機構的長遠發展,使機構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內部制度建設方面可比照公司制內部治理模式,建立專業社工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在人力資源開發方面要加強機構社會工作者和志愿者隊伍的培育和管理。其次,機構可建立自創收入,通過向社會提供特色服務,以獲得相應的報酬。同時要全力爭取政府支持,積極向政府展示在處理社會問題上的專業性和高效性。并且拓寬籌資渠道,提高籌款專業性,簡化捐款程序,保證捐款透明度。最后,重視對服務項目的評估,不斷提高機構的工作質量。
參考文獻:
[1]謝小露.我國民間公益慈善組織可持續發展研究[D].安徽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14.
[2]趙海納.我國草根NGO資源汲取問題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東北財經大學,2012.
作者簡介:
王麓涵(1992.05- ),女,山西陽泉人,遼寧大學人口研究所在讀研究生;
李天琪(1994.02- ),女,遼寧朝陽人,遼寧大學人口研究所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