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
摘 要:我國高校體育學習評價主體單一,導向不明確,內容不完善,方式不科學,大大制約了評價效能。本文基于學習評價存在的問題,拓展學習評價主體,提升評價的科學性;明確學習評價導向,提升評價的功能性;優化學習評價內容,提升評價的全面性;改革學習評價方式,構建立體評價體系等。
關鍵詞:高校;體育;學習評價
評價對高校體育教學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有效的評價將有助于發現學生體育學習存在的問題,幫助學習調整學習思路,推動學生學習行為的轉變。為進一步發揮評價在高校學生體育學習中的積極作用,我們需要基于高校體育學習評價現狀,不斷優化體育學習評價,提升高校體育教學效率。
一、高校體育學習評價問題剖析
1.評價主體單一化。高校體育學習評價實施主體是教師,評價主體單一化。教師在實施評價的過程中,重點考查體育教學目標達成情況,不能從學生體育素質發展的角度實施學習評價。因此,評價主體的單一化將直接導致體育學習評價的不科學,不利于發揮體育學習評價的作用,難以發揮學習評價在調整學生學習中的作用。
2.評價導向不明確。評價導向性是實現學習評價作用的基本前提。目前高校體育學習評價缺乏明確的導向性,難以與高校體育教學目標保持高度的協調。在實施教學評價時,教師不能顧及學生體育素質的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高校基于學生發展,提升體育學習評價的導向性,推動高校體育可持續發展。
3.評價內容不完善。評價內容關系到學生體育綜合素質的發展,評價內容的不完善將直接導致學生體育智能素質發展的不完善。目前高校體育學習評價重點關注學生體育技能發展,對體育學習過程中的知、情、意等關注不夠。評價內容的不完善不利于學生體育綜合素質提升,也導致學生體育素質的片面發展。
4.評價方式不科學。目前高校體育學習主要采取終結性評價方式,以學生的最終成績作為衡量學生體育素質的唯一依據。終結性評價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評價,往往導致學生的體育學習帶有很強的功利色彩,難以激發學生體育學習的主動性,不能有效培養學生體育學習興趣,體育學習過程體驗弱化,不利于高校體育教學的新突破。
二、高校體育學習評價的優化
1.拓展評價主體,提升評價的科學性。高校要積極拓展學生體育學習評價主體,引入學生、家長、學校等評價主體。學生評價主體的引入將有助于教師從學生視角實施評價,有效把握學生學習需求等,為教師調整教學積累資料;家長評價主體的引入,有助于教師基于家校合作的視角審視教與學,提升家庭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學校評價主體,有助于教師從較高的高度,全面審視教與學,提升體育教學理念。高校體育學習評價要在學校的統一要求下,按照高校要求,嚴格規范實施。多元主體參與學生體育學習評價,將大大提升學生體育學習的科學性。
2.明確評價導向,提升評價的功能性。評價要具有明確的導向性,才能有效推動學生體育學習。高校體育學習評價的導向性要緊扣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學生體育素質發展、人才市場需求等,推動學生可持續發展。首先,體育學習評價要緊扣高校體育課程目標。課程目標是體育教學的總綱領,也是學生體育學習的準則。其次,要突出學生體育素質發展。高校體育學習評價要突破傳統功利主義思想,致力于學生體育素質的全面發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學習習慣,激發學生興趣,豐富學習體育學習體驗,幫助學生形成終身體育學習思想等。最后,緊扣人才市場需求。學生體育素質發展,要緊緊圍繞新時期人才需求,培養出專業素質過硬、身心素質過硬的優秀人才。
3.優化評價內容,保證評價的全面性。評價內容直接影響著學生的體育學習,高校體育學習評價內容要進一步優化,不僅要從體育知識、技能等角度進行評價,還要評價學生學習過程中情、意等發展,提升體育學習評價的全面性,以促進學生體育素質的全面發展。首先,繼續深化學生體育知能評價。體育知識是確保學生體育學習科學性的基本保障,只有掌握科學體育學習知識,才能取得高效的學習成效,同時有效預防體育學習中意外傷害。其次,重視學生學習情感發展。積極的學習情感有助于促進學生積極的學習行為,提升學生學習主動性,彰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最后,重視學生體育學習品質評價。良好的學習品質是由體育競技特點決定的,學習品質評價將大大提升學生體育學習的競爭意識、意志力等發展。
4.改革評價方式,構建立體評價體系。改革評價方式勢在必行。體育評價方式要從縱橫兩個方面推進,縱向推進多種評價形式,橫向將過程性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高校體育學習評價要大力推進學生自主評價、教師評價、學生互評,通過多元化評價,從不同的角度獲取全面的評價信息,提升評價的科學性。將過程評價納入學習評價,重視學習學習過程評價,這不僅有助于教師調整體育教學行為,更有助于強化學生體育學習體驗,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品質。
高校體育學習評價具有積極的導向作用。高校體育教師作為直接實施者,要不斷探索高校體育學習評價優化路徑,推動高校體育教學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原興照.當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發展[J].湖北體育科技,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