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小萍
摘要:古詩詞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勞動與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食量,更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古詩詞中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各時代的人的精神領域影響是深遠的,尤其是對學生。初中生正處于樹立完整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思想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其中,語文教育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所以,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灌輸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繼承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價值觀。本文以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古詩文教學為例,簡要介紹傳統文化教育在語文學習中的滲透。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傳統文化;教學方法
一、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現狀
在新課改教學背景下,對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的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還存在著以下幾點問題:
首先,語文教師的應試教育思想觀念濃厚。由于長期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多數教師的應試教育思想觀念沒有得到有效革新,以至于在古詩文教學活動中,以“滿堂灌”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將初中課本上的古詩文講解于學生們,而學生們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較多困惑,致使其漸漸失去了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如此一來,學生們的民族文化價值觀將得不到有效樹立。
其次,有些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不高。根據調查數據結果分析得知,當前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師沒有自覺閱讀古詩文的習慣,只局限于課本上的幾篇古詩文著作,以至于在學生們的面前沒有做到表率的作用,致使學生們對古詩文的閱讀缺乏技巧而產生厭惡心理。
第三,教學方法較單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計算機多媒體技術逐漸被廣泛的應用于教學活動中,大大提高了教學質量以及教學效率,然而有不少學校為了節省教學資源方面資金的投入,以至于課堂活動中的教學資源遠遠落后,嚴重影響了教學效率以及教學質量的提高。
第四,大多數教師對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性缺乏認識。由于教師對古詩文教學的重要性缺乏一定的認識,因此,對古詩文教學活動的開展缺少一定的教學方法,從而限制學生們的全面發展,致使當前青少年的傳統美德觀念較為淡薄。
為此,需要探討一些有效措施來對上述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改革與創新,進而提高學生們的綜合學習成績,現筆者結合自身教學經驗以及通過總結相關研究學者文獻記載資料而提出幾種有效古詩文教學方法,以推動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活動中,繼而以幫助學生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
二、語文教師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起點可以定在“審美”上
美,存在于世間的每一個角落,每一個瞬間。我們用眼睛,用感官,去感覺美,享受美。每個人都有來自于“美”的經驗。因此,筆者認為,語文教師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起點可以定在“審美”上。傳統文化中有許多詩意感性的內容,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對文本的理解很大程度還停留在感性認識上。因此,語文教師可以借助傳統文化中最為詩意感性的“唐詩宋詞”,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觸發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初步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走進傳統文化這片“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的森林時,就會心醉神迷,樂而忘返,“復前行,欲窮其林”。
三、教學接近古詩文,體悟文化意蘊,增強民族精神積淀
1、誦讀積累。熟讀成誦進行語言積累是傳統語文教學的法寶,也是語文學習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這個誦讀的過程,是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是博聞強記、增強記憶力的過程;也是對學生潛移默化地進行民族精神熏陶的過程。
2、情境解讀。傳統文化是厚重的,時代的變遷使有些詩詞句的內涵顯得深奧,學生不易接受,針對此種情況,我利用課前三分鐘讓學生講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鑿壁借光”“程門立雪”等,自主趣味解讀《三字經》,利用自讀課為學生講解《笠翁對韻》中歷史典故,趣聞故事,如“莊周夢化蝶,呂望兆飛熊。”……他們聽了故事,了解了歷史,體味了詩詞的蘊意,大大提高了誦讀興趣,增加了文化底蘊。
3、趣味訓練。訓練是語言學習的手段,也是文化傳承的手段,尤其是那些富有情趣的訓練內容,能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國語言的美妙。針對學生寫錯別字的現象,利用綜合性學習活動組織學生尋找文字的起源,知道了漢字的造字法有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這些訓練讓學生明白漢字的一字多音,漢語的停頓以及語序等都能使我們的表達更豐富更靈活。
4、節日和民俗文化熏陶。傳統節日活動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在此期間開展的傳統教育活動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通過多種形式的訓練,不僅可以幫助學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傳統文化素養,而且使學生積累了寶貴的寫作素材,提高了語文學習水平,一箭雙雕。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對民俗文化的滲透,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共同發展的民族,文化形式多樣,文化色彩濃厚豐富。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既是歷史的沉淀,又是時代的產物,同時又折射該民族的生活和發展軌跡。在今天,物質生活已是相當的豐裕,學生的頭腦里儲存有多少民俗文化呢?很多的學生追求的是流行的、前衛的事物,對于民俗,不少學生不知其為何物。
我們掬古典之泉,濯蒙塵之心,我們在愉悅中學會孝敬,學會關愛,學會誠信,學會思考,學會勤奮,學會優美,學會深刻……語文讓我們快樂,語文讓我們聰明,語文讓我們美麗,語文讓我們高尚,語文讓我們有了內涵,語文讓我們體現出了人的意義、人的價值、人的尊嚴!
當前,我們的語文課程尤其需要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強對民族優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創造和發展。作為語文教師,責無旁貸地應當擔起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層次、有系統、有廣度、有深度地滲透在語文教學中,內化在學生的精神中,讓優秀的傳統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依然綻放著精神之花,民族之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