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萬波
摘要:“學困生”是困擾學校教育的一大難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遭遇挫折后的惰性和逃避是“學困生”形成的內部原因,家庭、學校、教師和同學以及社會大環境等是“學困生”形成的外部原因.論文基于建構主義理論,提出了“學困生”應對困難局面的學習模式,第一步是向自己提出問題,第二步是對新知識進行多層次的深刻理解,第三步是螺旋式地反復訓練,第四步是嘗試創造認知體系中的關聯性.針對“學困生”的具體轉化策略有,在教學環節增加非智力因素拓展項目,對“學困生”重新編班開展分層次教學,明確教師定位并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重視“學困生”認知結構的可視化與可檢測性,提供解決認知沖突應對策略的講座和訓練課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學困生;成因;應對
每一個孩子都是美麗的天使,可是天使也會有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喜好,不同的能力在這些天使中,總不乏一些在學習上愁眉苦臉的孩子他們或活潑,或安靜,或機靈,或可愛,但惟獨在學習上,總是一籌莫展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一一學困生學困生往往上課注意力不集中,不主動思考,回避難題,最終導致了惡性循環,越學越差,越學越困難。所以必須找到合適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一、學困生的成因
1、學生自身原因。(1)缺乏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興趣是先導。在如今的社會環境下,吸引孩子注意力的事物比比皆是,電視、手機、電腦……孩子的興趣往往都在這些能更直觀地給予樂趣的事物上面,對于學習這種相對枯燥的事情,往往就會興味索然。(2)自卑心理作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能取得成績,就會鼓舞個人更加發奮,但反之,如果總是不能取得讓自己滿意的成績,總是班級的差生”,班級的“倒數”,那么很多學生自身潛在自信就會被磨滅,因而不再積極,不再嘗試。(3)學習方法不當。大多學困生上課懶散,不認真聽講,導致不會做題,又不能及時解決困難,一拖再拖。下節課的知識和上節課相關,最終導致“連鎖反應”,所有的知識都學得一塌糊涂·自然的,要么滿不在乎,要么再也無從下手·
2、學困生形成的外因分析。在針對“學困生”形成的外部原因分析過程中,非常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學生與所處的外部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強度和頻率.換句話說,由于外部環境的區別,不同外因對“學困生”的形成與發展的影響程度存在差異,這也決定了在進行整體分析和個案分析過程中,需要意識到不同外部原因對“學困生”問題的貢獻度。
家庭、學校和教師、同學以及社會大環境等都是“學困生”形成的外部原因,但相對來說,幾種因素的影響力又有不小的差別。具體來說,以互動時間這個維度為依據,大多數“學困生”與外界環境的相互作用強度由強到弱依次為:第一層次為學校和教師;第二層次為同學和家庭;第三層次為社會大環境。因此,不適當甚至錯誤的相互作用方式對“學困生”發揮影響的貢獻度也依次遞減。
不論在以往的應試教育背景下,還是在當前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學校環境和任課教師仍然是對學生影響最大的外界因素.學校的整體氛圍和教師的關心程度直接決定了全體學生的學習體驗.單一的(例如,以分數和排名至上的氛圍)或者偏頗的(更喜歡乖巧聽話的學生)教育環境,會生產出更多的“學困生”。通過近距離的觀察和數據記錄的方式分析了一個小學生在課堂上的行為表現,進而指出“學困生”在。因此,如果學校和教師不能夠為學生營造出一個多元化、寬松、公正的評價體系,將會遭遇不斷惡化的“學困生”問題。另一方面,學校管理者和教師在理念層面的認識不深和技能層面的能力不足會進一步增加轉化“學困生”的難度。
二、應對措施
1、必須得到社會的大力支持和配合。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學生依靠網絡媒體所獲取的信息日益增多。在經濟發展的同時,各種娛樂也迅速興起。政府要努力營造良好的社區環境,凈化學生生活的社會環境。中學生自制力不強,往往不能抵擋社會上的各種誘惑,如網吧、電子游戲、影碟等。所以,政府要協調社會各方的管理力量,共同治理學校周邊環境,整頓娛樂場所,努力消除由此而帶來的不良影響。
2、教師要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藝術,切實提高課堂質量。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和學生的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盡量采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如使用投影、實驗、錄音、錄像、微課等形象直觀的現代化教學手段、科學的教育手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形成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同時,課堂上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與方法,教師注重學法指導,鼓勵學困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過程,并成立“互幫互學”學習小組,采取“兵教兵、將教兵”策略,作業分層布置,敢于讓學困生展示學習成果,體驗成功的快樂,培養他們的樂學精神,開拓學生的學習思維,肯定學生的學習態度。
3、尊重學困生,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著名教育家愛默森說:“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教師真誠的愛和尊重是啟迪學生心扉的鑰匙,學困生最需要的就是這把鑰匙。教師應尊重學困生,發自內心地關心愛護學生,在生活上成為他們的知心人,學習上的領路人,困難時的幫助者。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全面提高學困生的素質,才能開創學困生轉變的新天地,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會讓每個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感受學習的成功,避免厭學的產生。
三、結語
學困生的成因林林總總,我們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的學生,找到不同的病灶所在,并對癥下藥,逐一攻破。轉化學困生,需要全社會、每一個家庭、每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們要始終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美麗的天使,只要我們付出更多的愛與耐心,就能幫助更多在學習的途中困頓的孩子。
參考文獻
[1] 馮彥勝,孫文章.中小學生厭學原因分析及對策[J].新課程,2010(05).
[2] 馬頡.淺談小學生厭學心理[J].校園心理,2009(02).
[3] 韋清.學生厭學根源何在[J].新教育,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