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
摘要: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髓,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至關重要,它可以創造生產力、提高競爭力、增強吸引力、形成凝聚力。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崇尚和諧理念,體現和諧精神為核心內容。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對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具有重要作用與意義。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和諧社會
文化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提升綜合國力的重要精神力量及內在驅動力,對我國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重要作用日益彰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一項重大的歷史任務。
一、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和諧文化
1、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征。中華傳統文化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強調天人合一、重視尊重規律、休養生息;在人與人的關系上,強調以和為貴,重視家庭和睦、融洽相處;在國家與國家的關系上,強調協和萬邦,重視睦鄰友好、互利互惠。從某種程度上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就是一種以“和”為宗旨的文化。其內在特征表現為:
一是道德至上,從孔子的“仁者愛人”、墨子的“兼相愛,交相利”、孟子的“仁政”論到韓愈的“道統”論等等。道德至上、義以為先、重理輕欲的價值取向已積淀為人們的社會心理,成為中華民族所企盼、所樂于歸屬的充滿溫馨親情的精神家園。
二是天人合一,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要尊重自然界的內在價值和客觀規律,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既改造自然,又順應自然,既不屈從自然,又不破壞自然,通過參與自然造化養育萬物的活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三是合和包容,中國自古以“和”為最高價值。合和、寬厚、包容的思想深深扎根于中華民族的心靈深處,對于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形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中華大地上自古就是多民族多文化并存,在各種文化交流融合中形成了合和包容的人文精神。
2、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內涵與特征。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和諧文化是人類社會在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融思想觀念、理想信仰、社會風尚、行為規范、制度體制于一體的一種文化形態,它包含對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也包括對社會發展的總體認知和評價,還包括對社會發展的實踐取向和制度構建。其內在特征表現為:
首先,和諧文化是堅持和倡導和諧理念、和諧精神的文化。和諧理念、和諧精神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本質體現,是和諧現象的哲學抽象,是和諧思維的集中體現,是滲透于社會和諧、文化和諧的精神升華。
其次,和諧文化是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文化。和諧文化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素質,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把以人為本貫穿于和諧文化建設的全過程。
再次,和諧文化的靈魂與發展方向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先進文化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二、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和諧”思想
以“和諧”為價值追求目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在精神和顯著特征,體現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等方面
首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與自然和諧。國人對待自然講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和自然是互為一體、不可分割和對立的。 “天人合一” 代表著中國人的人生精神一追求人與自然的統一。道家把自然規律看成是宇宙萬物和人類世界的最髙法則,說:“道法自然”、“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儒家認為“天地生萬物”,人與萬物都是自然的產兒,主張“仁民愛物”,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愛”精神擴展至宇宙萬物,“仁愛”因此也就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珍品。
其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與社會和諧。中國人對待人與社會的和諧關系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政治和諧、經濟和諧和文化和諧。
政治和諧:它要求行“王道”即“保民而王”;行“王道”的核心在于“以德治國”與“以仁施政”,“仁政”的核心在于孟子所說的“以民為本”和墨子所說的“民貴君輕”。
經濟和諧:儒家對百姓要先富而后教,儒家反對“富者居廣廈萬間,貧者無立錐之地”的兩極分化現象,并認為它是社會動蕩的根本原因。事實也證明,中國古代的農民起義往往就是貧富分化的結果,貧者生活難以維繼,與其坐以待斃,到不如揭竿而起。
文化和諧:它需要發揚中國文化的一統多元性。一統性是大中華需要一個能兼容并蓄的主導意識形態,多元性在于各種思想能在此基礎上相互獨立和并存。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相互碰撞、相互激蕩、相互吸收、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并能夠兼修并用,實現了 “以儒治國、以道修身、以佛養心”的和諧局面。
再次,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與人的和諧。對待人與人的關系,中國人強調“仁愛”、“親親”、“尊尊”等,要“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強調要通過正心、誠意、修身來規范人的行為。
三、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創新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既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又淵源于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因此,要創造和發展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就必須發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批判地繼承中華傳統文化。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既繼承了優秀傳統文化特別是社會主義思想文化的優勢,又深刻反映了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階段性的新特征、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新要求,實現了文化發展的新的自覺和新的提升。可以這樣講,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催生和孕育的成果和產物,同時又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一句話,是與時俱進、帶有時代特征的先進文化。
和諧文化不是囿于書齋和學堂的純學理文化,它是由實踐呼喚和催生的文化形態,是引導和指示實踐發展的文化理念,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諧文化內在的實踐特征必然賦予其與時俱進的文化品格,從本質屬性上體現和展示先進文化的這一基本特征。和諧文化是隨著實踐發展而發展、深刻反映現實需要和時代特征的文化,而不是一成不變、停滯不前的空洞概念。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階段,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旋律和大趨勢的環境和背景下,以跟隨實踐發展、反映實踐要求為本質特征的和諧文化,就必然要把構建和諧社會作為文化的主題,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任務,不能和實踐有絲毫的疏離和隔膜,不能遠遠地躲開、遠遠地落后。
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立足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階段的實踐基礎之上,體現了歷史繼承性,但作為新生的文化現象和文化理念,又是文化創新發展的產物,因而必然具有新的文化內涵、新的文化特征。我們現在的社會,豐富得多、也復雜得多,這是社會的進步與發展。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思想文化呈多元化的趨勢,思想的獨立性、自主性、選擇性、多變性顯著增強。在這樣的情勢下,我們的文化建設必須從實際出發,既要積極適應現實,又要積極引導現實,有區別、分層次、講實效,一方面要堅持黨的綱領目標、理想信念,不能降低社會主義先進性的思想道德要求,隨波逐流、放任自流,放棄領導和引導的責任;另一方面又要考慮照顧適應歷史發展階段的現行政策,考慮照顧社會多數成員的狀況,針對不同人群提出切實可行、行之有效的思想道德規范。
參考文獻
[1] 李君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論[M].北京:人民出鈑社,2006:213、219.
[2] 習靜,王艷榮.當前我國和諧文化建設對策研究[J].科技創新,2010(8).
[3] 張江明.和諧文化的內涵與特色[J].學習時報,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