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萍
摘 要:教師要嘗試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注重分層教學和多樣引導,利于學生在主動深入探究的過程中獲得更多學習體驗機會。基于學生不同質地基礎上的探究教學,更能使得學生有深刻感知,幫助他們在積極探究中積累語言知識技能。
關鍵詞:初中英語;學生;質地;合作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1-0033-01
面向全體學生的全面、終身發(fā)展,活化教學策略是英語課程教學的首要任務,也是教師必須遵循的要義。在英語教學中,圍繞備學生、備教材、備教法,多從學生的潛能發(fā)揮和認知需要出發(fā),提出質地活用,能使學生有更多的自由選擇和主動探究的機會。圍繞學生質地活化,多給學生更多自我嘗試的機會,利于他們在不斷實踐運用中獲得更多豐富的感知體驗。
一、同質組合,搭建實力相當團隊
合作探學離不開一定的團隊,需要學生在實力相當的團隊中找到更多的競爭與合作對手。同質組合,讓學生能夠在同一起跑線上主動競爭,便于他們在深入協作的過程中找到更多有效破解難題的方法。而依據各個小組的學習實力,主動建構一定的團隊,學生更愿意接受。同質組合在以小組為單位的前提下,能使得各個團隊獲得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如:在譯林版八年級下冊Unit 6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 A :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教學中,根據學生對“The knowledge of ORBIS doctors”的不同理解,按照他們的認知表達需要建議他們主動尋找相應的合作伙伴,形成一定的團隊。教師也可根據學習實力主動予以調配,幫助他們形成8個左右的實力相當的團隊。在此基礎上,教師可設置“If you were a reporter, what would you like to talk with an ORBIS doctor?”讓他們在主動提出自己意見和觀點的基礎上獲得更為豐富的感知體驗。組織相同質地的團隊,利于學生在主動搜集相應學習資料的過程中達成高度一致,并能集中集體智慧進行深化總結。同時,幫助學生歸納相關的知識要點和表達內容,讓他們在不斷靈活運用中獲得更多的認知積累。多給學生相應的策略指導,幫助他們在深入互動的過程中發(fā)現更多精彩,利于形成一定的學習合力。
二、異質互補,鼓勵暢所欲言交流
運用異質互補的方式讓不同類型和層次的學生能有所交流,更利于學生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能使得他們在有效總結和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更多精彩,形成更為敏銳的感知。異質互補模式的運用,使得學生走出課堂教學的單一模式。例如,在九年級上冊的Unit 3 Teenage problems中的“Reading:What should I do?”的探學引導中,針對“Whats the problem?”和“How to solve the problems?”可建議學生運用小組討論的形式進行交流。有的同學結合自己遇到的問題,就“What should I do?”發(fā)出了吶喊,讓他們有了更多自由表達的機會。有的同學則以朋友的身份就遇到的疑難問題主動提出相應的意見和觀點,等等。教師通過異質互補的方式引導學生大膽探索,便于他們在不斷搜集相應背景資料的基礎上,給他們更多的認知切入點。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和建議,鼓勵他們把自己遇到的問題主動提出來,并引導其他小組成員進行深入討論交流,給他們更多的表達機會。
三、重視潛質,增強自我效能信心
教師要讓具有不同發(fā)展需求的學生都能夠有所進步,讓他們在充分調動自身學習潛能的基礎上給自己更多的信心。挖掘學生不同潛質,讓他們在主動暴露學習思維和方法的過程中有針對性互動,更能有效激活他們的學習激情,讓他們能真正主動探學。圍繞學生潛質不同,教師要多給他們設計相應的探學話題,便于他們主動選擇運用。例如,在八年級英語上冊Unit 5 Wild animals的“Welcome to the unit”教學中,教師可圍繞“The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wild animals”表達主題,建議學生圍繞“If you were animals, what would you like to say to humans?”幫助學生主動搜集相應的背景資料,形成豐富的感知體驗。很多同學從保持生態(tài)文明的角度,主動提出了“人應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教師要幫助他們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結合學生的不同潛質,突出問題的開放性,讓他們能夠在主動選擇的過程中獲得更多不一樣的認知。教師要多給學生提供可展示自我的機會,鼓勵他們在探學中相互學習。同時,要建議學生多歸納總結學習方法,幫助其在深入反思的過程中找到更多內化知識的生成點。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離開了學生的質地實施的課堂教學,是忽略了學生認知發(fā)展需要的灌輸式教學。而了解學生,摸清其認知需要,多給學生更多的合作探究嘗試機會,能夠對優(yōu)化教學過程和方法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教師要發(fā)揮學生英語學習主觀能動性,多給學生更多的自我嘗試、自我鍛煉和自我提高的機會,定能使得他們在不斷發(fā)展自身認知潛能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靈活運用機會,讓他們在大膽參與的過程中,提高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曉春.淺析初中英語教學中任務型教學法的應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3(03).
[3]王惠玉.提高中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探索[J].淄博師專學報,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