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分析“全人發展”教育理念的含義及內容,闡述“全人發展”理念對高職院校黨建帶團建工作創新的啟示,提出要切實加強高職院校黨建帶團建工作,應努力實行“四強化,四形成”,實現“四創新,四推進”新局面,力求培養“全人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全人發展 高職院校 黨建 團建 工作創新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2C-0107-03
“全人發展”教育理念是香港職業訓練局提出的,經過多年的實踐,它取得較大的成效并贏得了社會的高度認同。面對當前全球化經濟一體化、政治多元化的國際趨勢,面對人才強國戰略的21世紀,如何在“全人發展”教育理念下創新黨建帶團建工作,培養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人才,是高職院校面臨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
一、香港“全人發展”教育理念的含義及內容
香港職業訓練局提出的“全人發展”教育理念著重強調的是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前提下,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價值,把人的全面發展、潛能的充分發揮和人格的完善作為教育追求和培養人才的目標,最終把學生培養成德(Spiritual)、智(Intellectual)、體(Physical)、群(Social)、美(Aesthetic)、事(Career)、情(Emotional)等七個方面全面進步、和諧發展的人。
“德”即道德的發展。其包括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判斷的建立以及人生觀的形成;“智”即智能的發展,其包括學生對知識、技能和學習行為習慣等智慧性才能的獲取;“體”即身體的成長,具有健康的體魄;“群”即學生對社會群體的發展或社會交際的發展,體現的是學生個人的群體或團體歸屬感;“美”即美麗追求和藝術修養的提煉,重在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事”即事業發展或職業發展,學生對職業信息的獲得或要求學生掌握從“學生”變“社會職業人”轉變所應具備的技能和心理準備;“情”即情感的交流或情緒的發展。這七個方面密切聯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它可以使每個主體意識的人充分發揮其各方面的內在潛質和才華,以達到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界的和諧發展。
因此,香港教育人士認為高校教育不應局限于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還應培養學生完善的人格魅力,充分挖掘其潛能和才華,通過知識體系構建,使其正確地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認識生活,進而實現人與社會、自然、生活完整發展,從而實現“全人發展”的教育目標。
“全人發展”教育理念與內地教育提出的教育目標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理念相類似,“全面發展”體現的是充分發揮個人的潛能以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全面綜合素質,實現完整個體教育理念。其主要內容只圍繞“人的全面發展”展開教育,注重對受教育者的整體素質教育,從而實現人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發展。
二、“全人發展”理念下創新高職院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途徑
黨建帶團建是高職院校黨建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共青團建設的光榮傳統。黨建帶團建強調的是“帶”和“建”,目標是實現黨團共發展,而高職院校95%以上都是青年團員,共青團員是黨的得力助手和后備軍,它肩負著教育團結和凝聚廣大青年敢于承擔歷史使命的重任,發揮高職院校的改革和發展離不開共青團和廣大青年學生的支持和努力。共青團組織不僅是學校和學生溝通的橋梁和紐帶,也擔負著大學生政治理論教育,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和共產主義理想,幫助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充分發揮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潛能作用的社會主義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的青年組織。因此,黨建帶團建是切切實加強黨組織領導共青團組織的重要方式,是鞏固黨執政的政治基礎、組織基礎和青年群眾基礎,是確保黨的事業代代相傳、后繼有人的重要舉措。黨建帶團建工作為高職黨團組織建設工作整體水平優化、提升以及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發揮了積極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為學生從被動地接受教育轉為主動地挖掘自身潛能、內化知識、求得發展奠定了基礎。
高職院校要培養“全人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切實加強高職院校黨建帶團建工作,努力實行“四強化,四形成”,實現“四創新,四推進”新局面。
(一)實行“四強化”建設,搭建“四形成”全人發展共建平臺。具體如下:
1.強化思想理念教育,形成“全人發展”意識,筑就精神支柱。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想實現德、智、體、群、美、事、情等全面發展的“全人發展”培養理念,高職院校黨建帶團建工作要把思想政治建設放在首要位置,才能更好地把握共青團的政治方向。一是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去構筑青年團員的精神支持,培養正確的“三觀”,用黨的科學理念教育并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和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的高尚情操。二是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作用,與時俱進,善于用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青年大學生的思想。三是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求“新”、求“活”,以主題教育為依托,以特色活動為載體,豐富團日、團課的內涵,使廣大青年團員不僅在活動中受教育,也在實踐中得以歷練;思想政治教育在效果上求“真”、求“實”,思想政治教育要以人為本,集中教育的同時,不斷地向“點、面、線”教育延伸,提高教育的全面性和覆蓋率,從而提高教育質量。此外,思想政治教育從務“虛”教育向務“實”轉變,提高青年團員的思想道德情操和真才實學本領,為他們走上工作崗位成為準職業人打下堅實的基礎。
2.強化組織規劃建設,形成配套聯動,推進“全人發展”。共青團組織是黨組織的生力軍和后備軍,高職院校黨組織建設要不斷適應新形勢下職業教育體制、教學改革和青年學生的特點,不斷領導和推進團組織建設工作,自覺將團組織建設工作納入黨組織建設工作的總體目標和規劃中,為推動“全人發展”計劃形成配套聯動、整體推進的工作機制。首先,把黨建帶團建工作納入學校黨建工作的目標考核責任制、總體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中,充分發揮黨建帶團建的聯動作用,統一規劃部署。其次,召開黨團建設專題研討會,積極探索黨團組織建設的運行機制,充分發揮黨組織對團組織的領導和指導作用,研究制定黨團建設制度,形成制度上墻,黨團齊進共抓,實現“全人發展”計劃整體推進。再次,加大黨團建設的經費投入,為黨團活動的開展提供經費保障,確保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從而推動“全人發展”計劃的有效實施。
3.強化黨團作風建設,形成黨團共報務,促“全人發展”。黨風廉政建設關系到黨和國家的生存與發展,關系到民眾的人心向背,“得民心者得天下”。同樣,團的作風建設關系到共青團組織的生存與發展。黨組織要帶頭加強黨風廉政建設,以優良的作風帶領團組織的作風建設。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首先,黨組織要通過正面引導或教育廣大青年團員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嚴格按照“八個堅持,八個反對”的要求,自覺養成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的優良品質,不斷增強抵御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主義等各種歪風思想能力。其次,黨組織帶領團組織積極開展各種“加強作風建設”的主題教育活動。通過召開座談會、報告會或督查等方式,對團員青年進行正面的教育和引導,推動組織的作風建設,幫助廣大青年團員樹立“忠誠黨的事業,熱愛團的崗位,謁誠為民服務的青年”的服務意識和形象,自覺養成崇尚科學、勤奮實干、誠實守信、奉獻社會的良好風尚,使他們努力成為開創我們社會主義文明進步新風所需的“全人發展”的生力軍。再次,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導廣大青年自覺遵守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加強黨性修養,努力做到“在社會上做個好公民,在學校做個好學生,在家庭做個好成員”。
4.強化制度機制建設,形成黨團凝聚黨心民心的強大力量。高職院校黨組織工作應制定并采用相關的制度機制規范學生黨員及青年團員的日常行為規范,并加大制度的實施和督查力度,才能提高黨建工作的科學性以及黨建帶團建工作的規范性和有效性,才能培養文明、守法的青年學生,從而增強當代青年團員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發揮他們的智慧和力量。我國高職院校的起步較晚,高職院校黨建帶團建的工作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比較滯后,制度還不夠完善,導致部分高職院校的機制也還不夠成熟、不夠健全,工作缺乏理論指導,工作思路缺乏規范性和統籌規化,因此,高職院校要不斷強化制度機制建設,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健全科學的長效機制,加強黨建帶團建的工作,才能更好地提高黨團組織建設的凝聚力和創新力。
(二)實現“四創新”,推動“四推進”工作有效開展。青年團員是黨的后備力量和得力助手,要實現團建工作的科學化水平上臺階,高校團建工作要緊跟黨建的科學化水平要求,積極探索加強黨建帶團建工作的長效機制和有效路徑,不斷提高黨建帶團建工作的科學水平。
1.創新理論學習平臺,推進黨團培育機制。充分發揮黨團組織學習陣地作用,要求團組織嚴格按照“三會一課”的要求,定期開展政治理論學習,在日常學習中加強學習黨的科學先進理念教育,加強政治素養和黨員意識、黨員角色教育,通過教育、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在關鍵時刻明辨是非,站穩立場,自覺地在思想、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同時,培養他們對身處肩負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身份的認同感和使命感,隨時為黨和國家奉獻自己的青春與熱血。此外,按照工作內容和工作類別對團員青年進行專項培育,如利用團課或新生入學時開展黨史教育,入黨知識學習教育,輔導青年團員如何寫入黨申請書、思想匯報,如何開展黨員培養發展、入黨需要哪些程序、入黨前談話等流程,從而提高青年團員對黨組織發展程序培養教育,健全培育機制的認識,提高黨團建設工作的實效性。
2.創新工作長效機制,推進“全人”健康發展。青年團員是黨的后備軍和得力助手,要實現團建工作的科學化水平上臺階,高校團建工作要緊跟黨建的科學化水平要求,重點在“帶”,關鍵在“促”,為了實現黨建帶團建的科學化水平,高校要積極探索加強黨建帶團建工作的長效機制和有效路徑,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與時俱進,從黨團工作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不斷豐富和發展工作載體和實踐活動方式方法,有效地提高工作的針對性和廣泛性,推進“全人發展”的健康、和諧。
3.創新黨團聯動載體,推進黨團合作項目化管理。團組織活動要依托基層黨組織活動為載體,堅持黨團組織活動陣地、活動內容、活動項目同時規劃,同時建設,做到黨團組織形成聯動,共同舉辦活動,為黨團之間相互溝通、相互交流搭建平臺,創造環境,有效引領優秀青年團員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把每一項專項活動作為黨團活動的有機聯動載體,同時,做到黨團活動有合作、有提高、有進步。如結合七一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引導團員青年加入到(下轉第112頁)(上接第108頁)黨組織活動中深刻認識黨史黨情,提高黨性修養,從而樹立愛國主義情操。
4.創新黨團考評機制,推進正面激勵導向化。黨團工作要“得民心”“順民意”,要實現“服務群眾”和“養成德”的道德行為,更好地體現“事”與“情”的“全人發展”理念,必須堅持以“黨群滿意,青年認可,社會認同”作為總的考核標準與要求,變過去單純的“事前評估,事中考核,事后考評”為“事前突出針對性,事中強調協調性,事后體現客觀性”的考評機制,著重突出黨建工作對團建工作的正面激勵導向作用,建立行之有效的考評動態機制,才能真正體現考評機制常態化和效應化,使團建工作的正面導向作用得以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張紅、張行.“全人發展”育人理念下的香港高校學生工作特點分析及其啟示[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2)
[2]黃斌,任婕.新形勢下的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初探[J].天津工程師范學院,2014(10)
[3]許明.香港全人發展教育與內地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對比研究[J].前沿,2012(10)
[4]陳濤,高靜,潘偉國.創新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1(5)
[5]范瓊,屈育紅.論高校黨建帶團建工作機制及完善途徑[J].中國報業,2016(5)
【作者簡介】石月皎(1978— ),女,廣西上林人,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學生工作處,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