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婷婷
摘 要:綜合實踐活動勞技課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進步、在社會中成長。在開展綜合實踐勞技課的過程中,要精心確定課程主題和內容、合理運用實踐形式、加強教師的指導,促使綜合實踐勞技課發揮更大的教育價值。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勞技課;能力;培養;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2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10-0084-01
綜合實踐活動勞技課是一門新型課程,也是新課程改革中的亮點。它最普遍的學習方式是實踐,注重實踐體驗、親身經歷是綜合實踐勞技課區別于其他課程的基本特點。鑒于該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等特點,學生需到生活中去求知,到社會中去實踐,從而使自己在生活中學習、在實踐中進步、在社會中成長,學到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得到課堂上得不到的體驗。但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能力相對薄弱,教師怎樣才能通過綜合實踐勞技課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得到提高,使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到極好的培養呢?
一、精心確定綜合實踐勞技課主題和內容
綜合實踐勞技課主題的確定很重要,不能過大、過寬、過偏,入口小才便于操作。特別是對低年級學生而言,興趣就是動力,只有主題符合他們的年齡特點,并且易于操作,他們才愿意去課外實踐。主題的選取和確定通常來源于以下兩方面。首先,來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尊重學生的生活實際,要利用生活中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教育。例如,在學校旁邊有一條來往車輛較多的馬路,學生的安全存在一定隱患。于是,教師設計勞技課主題“學校出口路段的交通問題”。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調查、訪問、查找資料,再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們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活動,并分成若干小組,分別負責“車流量調查”“認識交通標志”“學校出口路段的交通隱患”“學校出口路段交通問題治理方案”“過馬路要注意安全”等專題。這一活動豐富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關注生活和生存環境、懂得自我保護的意識。其次,來源于社會生活熱點問題。蘇州是國家級衛生城市,教師便不失時機地確立“我為環境出份力”的主題活動。教師帶領學生參加附近社區組織的“你丟我撿”環境保護活動,并且指導學生利用節假日深入生活關注環境問題。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調查采訪等手段了解蘇州的衛生狀況,如有多少垃圾處理站、有多少廢水處理站、人們普遍的衛生習慣和狀況、小河污染整治情況等。
二、合理運用綜合實踐勞技課實踐形式
綜合實踐勞技課的實踐形式,一方面是指課程的具體開展形式,另一方面是指課程的存在形式,其基本形式是實踐和活動。勞技課的實踐過程是學生基于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運用必要的工具作用于客觀對象的過程。由于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限,所以,教師設計勞技課形式時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從實際出發,量力而行。選擇活動形式時,如果要求低年級學生設計調查表、寫調查報告,他們是很難完成的。因此,可以讓學生去咨詢和請教身邊有相關經驗的人,從而尋求問題的解答,或者自己去實踐、感受一下,獲得直接的體驗。其次,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勞技課主題確立以后,學生就可以在教師的引導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后,就會自然而然地想方設法找到適合自己的實踐形式。作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再次,合理運用身邊資源。教師要因地制宜利用身邊的資源來開展勞技課教學。比如,在學校內有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供學生查資料;在學校外有圖書館、兒童樂園、博物館、社區。此外,還可發展校外指導教師隊伍,邀請有興趣、特長、關心教育事業的家長及社區領導作為專家指導團成員。這樣,學校、家庭、社區在課程改革中就會形成合力,形成三位一體的育人網絡。
三、加強綜合實踐勞技課教師的指導
低年級學生閱歷不足、經驗有限,教師的正確引導是勞技課順利開展的保證。如果教師能有效指導,學生的實踐活動會事半功倍;如果教師沒有用心指導,實踐活動就會流于形式,可能以失敗告終。在勞技課的實施過程中,教師的基本職責是指導、引導、組織、管理與評價學生活動,教師的指導要以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需要為前提。首先,角色轉換——教師由觀眾向演員轉換。教師不僅要指導學生的學習,還要嘗試自己也投身于活動中,和學生一起實踐。這樣,教師才能在實踐過程中得到更有效的反饋,才能發現需要及時解決的問題。其次,地位轉換——教師由“策劃者”向“參謀”轉換。教師要對學生抱信任的態度,可以讓學生進行自由組隊、自主選擇研究內容和形式。學生遇到問題時,教師要給學生當“參謀”。學生選擇課題糊里糊涂、摸不著頭腦時,教師可提醒學生從身邊的生活入手去尋找課題;學生設計出課題計劃時,教師可提出適當的改進建議;學生準備開題答辯時,教師可向學生傳授演講經驗及進行靈活答辯的經驗。
四、結束語
綜合實踐勞技課的開展,體現了“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的理念,旨在讓學生走進社會去體驗、感受、創新,然后回歸學校進行總結、評價、提高,從而實現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因此,綜合實踐勞技課對促進學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教師應不斷踐行和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讓綜合實踐勞技課發揮更大的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盛其仁.小學勞技課程綜合化實施的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4(03).
[2]張俊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近期研究述評[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