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璽



[摘 要]隨著人民幣國際化以及匯率市場化進程的不斷深入,人民幣匯率波動更加頻繁,針對匯率波動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逐漸凸顯,而當下我國企業外匯風險管理意識不高,風險管理手段也有待進一步提高。外匯風險管理主要包括經營性對沖策略和金融性對沖策略,文章即針對當前的外匯風險和主要的風險管理手段——遠期結售匯業務展開分析,正文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回顧我國匯率制度的發展和國內外經濟形勢,明確外匯風險管理的重要性;第二部分是從外匯風險定義、類型和現狀三個方面展開分析,在此基礎上,在第三部分著重分析遠期結售匯業務的發展和具體內容,并給出最后的結論和建議。
[關鍵詞]外匯風險;遠期結售匯;風險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0.046
1 緒 論
溫斯頓·丘吉爾曾說道,“沒有比討論貨幣及其匯兌問題更易表現出人類才智的領域”,在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后,世界上主要經濟體紛紛采用浮動匯率制度,外向型企業的資產負債和經營活動暴露于匯率變動的風險增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匯率制度也幾經變革:2005年實行匯率改革后,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并參考一籃子貨幣政策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ZW(]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公告〔2005〕第16號。[ZW)]被提出,但是市場基本上仍將人民幣匯率走向解讀為一個外生的政策變量,中間價的形成過程仍是一個“黑匣子”;2015年“811”匯率改革后,美元兌人民幣匯率的中間價報價機制得到進一步完善,由做市商在每日銀行間外匯市場開盤前,參考前一日收盤匯率,綜合考慮外匯供求以及主要流通貨幣匯率變化,提供中間價報價;2016年年初央行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至此,我國基本實現“前收盤價+一籃子貨幣政策的變動”的中間價定價規則。與此同時,人民幣匯率彈性大幅增加,加之美元走強,也引發了人民幣貶值壓力的快速釋放,市場化波動進一步加劇,目前,尋求提高匯率靈活性和保持匯率穩定性二者之間的平衡仍是相關管理機構的關注重點,未來的匯率機制設計可能追蹤宏觀經濟形勢而不斷進行調整。
結合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來看,2016年美元總體表現較為強勢,全球貨幣政策分化的影響仍然存在,此外,外部風險性事件頻發,美元被動上行。從經濟基本面來看,美國這一輪的經濟復蘇態勢受到現任政府的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影響,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預期仍將保持較慢的加息節奏。國內方面,經濟下行壓力猶存,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是當前的主要經濟任務。另外,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也日益加快,2016年10月人民幣正式加入SDR,倒逼匯率改革不斷推進。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促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外貿創新發展,促進裝備、技術、標準和服務等“走出去”,預期未來中國企業將更多參與國際化運作。
總體來看,在當前的經濟形勢下,雖然人民幣不會持續貶值,但是在多變的國際環境下,風險事件頻發,人民幣匯率波動更加頻繁,波動幅度加大,在“走出去”的總體戰略下,我國企業國際化運作特征明顯,對其規避外匯風險或控制外匯風險敞口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日益市場化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和資本開放也為企業主動進行外匯風險管理提供了操作上的便利,在這一背景下研究企業如何展開外匯風險管理就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本文即以遠期結售匯在企業外匯風險管理中的應用為主要對象展開分析研究。
2 外匯風險分析
2.1 “外匯風險”的定義
貨幣的時間價值、資產定價和風險管理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Robert C.Merton稱為“現代金融理論的三大支柱”。外匯風險,又稱匯兌風險,一般是指經濟主體持有的以外幣計價的資產負債、經營活動中的外匯收支,以及未來可能存在的以外幣計價的現金流的現值,因匯率變動而產生損益的可能性。[1][ZW(]鄒宏元.金融風險管理[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233.[ZW)]
廣義的外匯風險內涵包括交易對象引發的風險,價格變動引發的風險,以及交易者本身所導致的風險,狹義的外匯風險指的是價格變動引發的風險,張超英(2005)將外匯風險細分為:[ZW(]張超英,吳海燕.國際財務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ZW)]
交易風險:指的是在對外貿易中由于在結算日和交易日之間的匯率變動,使得實際現金流量與預期的不相符合,給經濟主體帶來損益;
經濟風險:意同經營風險,指的是匯率的變動使得經濟主體的營運現金流量發生改變,如影響企業的生產成本、產品定價和總體銷售等,導致企業利潤下降,競爭能力被削弱;
折算風險:指的是匯率的變動造成企業的合并財務報表的數據發生變動。
2.2 細分風險類型解析
綜合比較上述三種風險,從實質影響來看,折算風險所導致的損益只是存在于企業的賬面報表上,經濟風險和交易風險則會影響經濟主體的經營活動,其產生的影響乃是實際存在的,不同的是,經濟風險來源于尚未發生的運營活動的現金流量的變化,交易風險則來源于已經簽訂但尚未被履行的合同,匯率變動導致后期現金流量與預期不同;從時間維度來看,折算風險針對的是匯率變動前的經濟事項,經濟風險針對的是匯率變動對于企業未來經濟事項的影響,交易風險涉及的經濟事項發生于匯率變動之前,結算于匯率變動之后。
2.3 我國企業面臨的外匯風險及外匯風險管理現狀
伴隨著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步伐的加快,人民幣匯率彈性大幅增加,在過去的一年中,人民幣貶值壓力的快速釋放疊加美元走強及一系列風險事件,人民幣匯率漸進貶值,年化貶值率由2015年的4.66%提高至2016年的7.09%,匯率市場化波動進一步加劇。
從我國企業面臨的外匯風險類型來看,對于大多數國際化運營程度較低的公司而言,主要風險來自集中進口付匯和出口收匯,主要面臨交易風險;而對于國際化運營程度較高的公司,其運營、籌資、投資活動,乃至經營戰略的計劃實施,長期來看都會承受匯率變動幅度加大的影響,經濟風險逐漸凸顯。而面對日益凸顯的外匯風險,我國許多企業仍缺乏風險規避意識或是風險管理辦法單一,采用改變貿易結算方式、增加內銷比重、提高產品價格等方式應對,當然這也是因為我國外匯市場目前仍處于不斷發展的階段,金融避險工具還未被普遍地使用。
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對于面向國際化運營的企業而言,如何提高外匯風險管理水平,采用系統化的管理方法,確認企業面臨的主要外匯風險,也就是說,確認以外幣計價的資產負債和營業收支受到匯率變動影響的性質和程度,通過事先的有效管理,規避匯率波動的不利影響,穩定企業的日常經營和市場競爭力,實現提高企業價值的目的,這個問題仍有待于進一步探討。
3 遠期結售匯業務的應用
實踐中企業針對所面臨的不同外匯風險類型,分別存在不同的管理措施。Srinivasulu(1981)提出應區分為兩類:運營型對沖策略和金融型對沖策略,前者是通過調整企業經營性活動,后者則主要是通過運用金融工具,與此相似,王月永、張旭(2008)認為主要包括以下類型:經營性避險策略、合約性避險策略和資產負債表避險策略[4],其中,經營性避險策略主要針對外匯風險中的經濟風險,包括調整生產管理和營銷銷售戰略等,也包括提前收款加快結匯以及利用貿易融資等方式;合約性避險策略則主要針對的是交易風險,利用外匯期貨、遠期合同、期權、掉期等金融工具進行風險管理;資產負債表避險策略主要是通過平衡企業的資產負債結構,實際中可操作性不高。也有學者從其他角度對此進行分類梳理,在此不再贅述,本篇文章主要探討遠期結售匯業務在企業外匯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3.1 遠期結售匯業務的發展
遠期外匯市場包括遠期結售匯業務和遠期外匯買賣業務,遠期外匯買賣業務范圍較廣,覆蓋了不同外幣之間的兌換,遠期結售匯則特指人民幣對其他可自由兌換貨幣。參考《中國人民銀行遠期結售匯業務暫行管理辦法》的描述,遠期結售匯務是指外匯指定銀行與境內機構協商簽訂遠期結售匯合同,約定將來辦理結匯或售匯的外匯幣種、金額、匯率和期限;到期外匯收入或支出發生時,即按照該遠期結售匯合同訂明的幣種、金額、匯率辦理結匯或售匯。中國人民銀行遠期結售匯業務暫行管理辦法。
遠期結售匯業務最早在1995年的上海外匯交易中心的試點運行,1997年由中國銀行正式試點開辦。不同于遠期外匯買賣業務,遠期結售匯業務應基于真實的貿易活動,并受到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管。2005年匯率改革的序幕拉開之后,人民幣兌美元升值趨勢明顯,企業對于外匯風險的規避需求提高,更多銀行也先后獲得了開展遠期結售匯業務的許可,遠期結售匯業務得到進一步發展,逐漸成為企業主要的外匯風險規避工具。
3.2 遠期結售匯業務流程
按照相關規定,辦理遠期結售匯業務需遵循實需原則,其主要目的是幫助企業于當前鎖定其以外幣計價的應收賬款或應付賬款的未來匯率,也就是鎖定未來收益或成本,發揮保值避險的功能。
在企業內部外匯風險管理設計層面,首先,公司需要結合外幣收入支出預算、匯款期限和匯率波動預測,進行風險的識別,確定遠期結匯的金額限額以及遠期結匯比例;其次,根據遠期外匯牌價和預測匯率的對比,探討不同的結售匯方案的損益情況;最后,在實施時,企業還需控制潛在的交割風險,追蹤企業的風險敞口,判斷是否續作遠期結匯業務,保證遠期結售匯業務的順利實施。
在具體的實施階段,參考中國銀行的遠期結售匯業務規定,企業通常需繳納3%左右的保證金或者扣減授信額度。企業可在3年內的任意期限遠期結售匯業務,包括標準期限和非標準期限;標準期限包括7天、20天、1月、2月、3月、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等,非標準期限的遠期交易則可以根據客戶需求確定。同時,企業還可以辦理擇期業務,擇期交易期限由交易的起始日和到期日決定,最遠期限也為3年,具體的業務流程如圖2所示。參考中國銀行關于遠期結售匯的業務規定:http://www.bankofchina.com/cbservice/cb41/200807/t20080707_908.html
3.3 遠期結售匯業務示例
2016年8月初A公司簽訂了一份進口合同,金額為50萬美元,定于2016年10月底收取貨物并交納貨款,即期美元/人民幣匯率為6.6277。為了規避合同期間的外匯波動風險,A公司決定與B銀行合作,利用遠期結售匯穩定未來的收益,向B銀行提交了遠期結匯/售匯委托書,與B銀行約定:遠期合同約定期限為3個月,于2016年10月31日進行交割,遠期售匯匯率為6.6655,不考慮其他可能影響遠期匯率的因素,遠期售匯匯率一般和即期匯率存在一定的差價,相當于公司進行外匯風險控制的費用支出。此外,A公司需要向B銀行支付3%的保證金,但因為A公司在B銀行有足夠的授信額度,因而這次交易不需繳納保證金。
2016年10月31日,即期美元/人民幣匯率為6.7641,但是由于之前簽訂了遠期售匯合同,A公司將以6.6655的約定匯率與B銀行進行結算,從交割結果來看,與不采用任何風險控制手段相比,A公司通過遠期售匯實現了:500000*(6.7641-6.6655)=49300元的收益。
在這一業務中,A公司只需與銀行進行合作,過程較為安全可靠,具體的期限和金額均可溝通協商。但是,遠期結售匯業務必須建立在真實的交易活動基礎上,即,需符合“實需原則”,不可以隨意取消或更改。當然,企業在鎖定未來收益/成本、降低風險的同時,也就放棄了潛在收益的可能,在這個案例中,如果在約定的交割時間美元匯率不升反降,A公司也只能以約定的匯率進行交割。因此,在遠期結售匯業務的實際應用中,也需要操作者對于未來匯率走勢的一定的判斷,在大多數情況下,如果企業謀求穩定的收益,那么遠期結售匯業務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4 結 論
伴隨著人民幣國際化以及匯率市場化的不斷深入,在“走出去”戰略的號召下我國企業更加廣泛地參與國際化運作,外匯風險管理的重要性逐漸凸顯。而當下我國企業的外匯風險管理意識仍然比較淡薄,風險管理手段亟待提高,對于企業的穩定經營和企業價值的影響不可小覷。如何全面地分析企業面臨的外匯風險類型,并采取恰當的管理措施,這是眾多外向型企業急需解決的問題。
在我國,遠期結售匯業務自1997年產生,在2005年“匯改”后不斷發展,成為當前最主要的風險管理手段,尤其是企業面臨的交易風險。企業通過與銀行簽訂遠期結售匯合同,一方面對手方風險較小,過程較為安全可靠;另一方面企業能夠鎖定以外幣計價的應收款項或應付款項的價值,規避匯率波動風險。在學術研究中,越來越多的實證研究也驗證了這一業務的套期保值效果。
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企業應建立完善的風險管理框架,將外匯風險管理和日常的經營管理活動相結合,可參考COSO風險管理框架,從內部環境、目標設置、事項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反應、控制活動、信息與溝通和監控等多方面著手展開。針對遠期結售匯業務的執行,公司需要結合外幣收入支出預算、匯款期限和匯率波動預測,進行風險的識別,確定遠期結匯的金額限額,測算遠期結匯比例,并根據遠期外匯牌價和預測匯率的對比,探討不同的結售匯方案的損益情況,不斷檢測潛在的交割風險,追蹤企業的風險敞口,判斷是否續作遠期結匯業務,保證遠期結售匯業務的順利實施,穩定公司的經營損益,最終實現企業價值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鄒宏元.金融風險管理[M].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10:233.
[2]張超英,吳海燕.國際財務管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陳皓.跨國公司的外匯風險管理[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1:16.
[4]王月永,張旭.跨國公司外匯風險管理及控制[J].國際經濟合作,2008(3):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