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劉淑香
摘 要:小學教育作為我國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對于人才的啟蒙和培養有著重要的作用。新課改中,教師已經不再是傳播知識的主要來源,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等多種途徑獲取想要學習的內容。通過對多年教學經驗進行總結提升,提出了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的幾點針對性措施,希望對當下教育改革有所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
現如今,小學課堂仍然保留“填鴨式”教學模式,這勢必影響學生的思考方式,使學生在被動學習的過程中失去學習的興趣。新課改旨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課程背后的深層含義,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在參與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養成自己主動思考和自主學習的習慣。創新的教學方法能夠扭轉教師和學生的對立位置,教師由掌控者變為引導者,學生由被動接受者變為主動參與者,將“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調動學生自身的積極性。具體實施,有以下幾方面的建議:
一、建立平等師生關系,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教師已經不再是傳播知識的主要來源,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等多種途徑獲取想要學習的內容。當代小學數學教學素材內容豐富、新穎,如果小學教師的教學模式仍然以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學生和教師缺乏溝通交流,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那么教學效果就會大打折扣。所以在現代教育觀下,教師應當轉變思維,不要把自己放在一個領導者的位置上,應該和學生平等溝通,教學相長,作為參與者加入教學活動中。不斷探索,使學生提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是提高教學有效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要積極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開放的學習氛圍中敢于質疑、敢于提問?,F代技術的迅速發展,讓小學教育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進行成為可能。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與好奇心。同時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質疑,在質疑和解決質疑的過程中完成教學任務,不斷進步。
二、強化小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小學生對書本上的知識理解不夠深入,如果在教學過程中配合動手實踐,不但能增加對所學知識的印象,還能夠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對學生未來的發展影響巨大,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教師不要局限于傳統的教學模式,要大膽讓學生親手去做,大膽嘗試,只有這樣,小學生才能理解所學內容的實質。
比如,在講解“圓的周長”這章時,教師不要直接告訴學生公式結論,而是讓學生準備好半徑為3厘米、4厘米的圓,讓學生親手去量圓的周長與半徑的關系,分成小組得出最后的結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知識,還獲得了團隊協作的快樂,動手能力也有所提升,這樣持之以恒地做下去,學生會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對于開發學生的數學潛能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三、啟發小學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
學生思維的培養不是短期就能形成的,思維培訓只有在一段較長時間內的持續訓練,才能讓學生打破思維慣性,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最終養成創造性思維。如何引導學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呢?首先,教師在指導解題方法時,有意識地講解多種解題方法,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站在不同角度上;其次,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進行解題,在講解過程和批改作業過程中,將不同學生的正確方法認真記錄,并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讓學生的思路不斷共享,同時可以站在多個人的思維方式上,更有利于學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問題。
四、強化合作意識
合作交流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之間可以進行溝通交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但能收獲知識,還能夠學會與人合作,學會與人交流。在交流合作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者的關鍵性作用,引導學生用正確的思維來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在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會互相學習,學會站在他人的角度考慮問題,讓學生在以后的生活當中學會在團隊中學習并發揮作用。
小學教學中遇到的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主觀能動性較差。而在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需要在學生和教師共同參與下完成,以上這些教學方法,打破了以往僵化死板的教學模式對學生的束縛。學生親自動手,親自實踐,不但提高了主觀能動性,還提升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對于小學生這種好玩好動的學生群體效果非常明顯。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創新型教學方法,能極大地提高課程的趣味性,打破原有課堂的教學模式,形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新型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課堂效率,對小學數學教學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在新課改引導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要求學習已經不是簡單對知識的教授,而是以提升學生思維和能力為目的開展的教學活動,只有這樣,學校才能培養出21世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何英.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都市家教,2010(11).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