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照斌
摘 要:一直以來,公民素質的核心就是良好品德,也是健全人格的根基。因此教師一定要從小開始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德。以下是針對怎樣才能上好一節《品德與社會》做出闡述。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小學生;質量
小學的品德和社會課是一門綜合學科,它包括地理課、品德課、社會課、歷史課。為什么這門課很重要呢?因為它將為學生以后進入初中打下穩固的基礎。我們教師不斷探究的問題就是如何去上好這個科目?所以對于這個問題,我做出了以下幾點闡述。
一、精心備好課、提升授課質量
無論哪個科目,主要還是課堂上的教學,合理的教學模式,為的就是讓學生自主地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中,從而會在教學質量上有大的提高,能優化課堂的教學模式。所以,課前備課顯得格外重要。首先,在上課前,老師一定要認真研究課題大綱,完全掌握其內容,了解本節課的目標以及本節課的重點,還有教學的知識分類等等。其次就是要對本節課學生的接受與理解能力進行分類,這樣能夠合理地安排好課堂的進度。在上課前,老師一定要了解本節課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從而安排出合理的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最后才能寫出合理的教案。而且老師還要對教學內容做好準備工作。首先根據教學的內容要求學生從各種雜志或者各種書籍中收集課堂需要的相關資料。其次是老師創建出輕松、愉悅的良好的學習氛圍,因為只有在這種氣氛中才能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創建出與課程相應的學習情景。這樣的情景下,學生才能在愉悅的情緒中進入課程,從而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這樣學生才能從心里去領悟其中的道理,有效地激發他們的想象力。他們才會把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匯報課下收集的材料,這樣會用視覺的方式來引起他們對社會和品德的學習興趣,在臨開課前,對于學生匯報的材料,我們一定要適當做出肯定和表揚,這樣才能繼續創造出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在學生介紹圖片的過程中,讓他們喜歡上社會與品德課,這樣才能從被動學習變成主動學習。最后在課堂上,讓他們親自動手動腦,在教師引導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中,一步步實現與形成良好的品德與道德知識的構建。在教學課程的設計中,一定要結合學生具備的表演或者采訪各種方面的能力,讓他們在實踐的過程中愉快地展現自己的才能,這樣才能在教學活動中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接受知識與教育。
二、師生互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老師不應該只是做一個單純的引導者,而應該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位置,把被動的學習變為主動的學習。怎樣變為主動學習?這就要求老師用各式各樣的教學活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激勵學生勇敢地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老師可以創造問題情景和任務的情景。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的關鍵是引導學生積極做一個生活者。讓他們體會到原來生活如此美好,用良好的品德習慣去過更好的生活。明白這樣生活的樂趣。這樣,學生就會自然而然地有我想要去學習的沖動,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了讓學生要守信用,喜歡與他人合作,重視人格,有參與的興趣,就一定要讓他們體驗到集體合作的回報,人格的魅力和誠實所帶來的價值。教師可以根據此次科目的重點,把學生所喜歡的知識點寫在黑板上,給學生帶來視覺上的沖擊,讓他們注意到重要的知識點,并且要求他們帶著問題去尋找書籍。這樣會讓學生更深入地想問題,積極主動和其他同學探討,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再讓其他的學生進行反駁與補充,最后老師再進行總結。這樣在一而再再而三的研究與探討中,使學生思維越來越活躍,把這種教學方法引用到《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中,要比老師講什么,學生記什么的灌輸性教學效果要好很多。
三、聯系學生實際,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小學思想品德的關鍵就是知識與行動統一,用理論聯系實際,更是品德教學中的重要法則。它關系著此次教學是否成功。為了提高思想品德的實際教學效果,它必須是有針對性的,我所說的針對性是要讓老師結合學生的心理接受能力、年齡等。所以,老師一定要認真了解學生,掌握他們的想法,探究他們的差距,了解他們為什么產生差距,研究怎樣才能讓他們喜歡上所學的知識。
總而言之,這是一門特別重要的科目。認真學習品德與社會,會讓學生了解社會,讓他們形成良好的品德行為,讓他們有良好的修養,教師也要將更多的媒體軟件引進課堂,讓他們直觀感受到思想品德的重要性,深深地影響到他們。因為高效率的完成教學不是我們的重點,我們的重點是要讓孩子們在這個科目中受到啟蒙,為了以后能讓學生成為一個有紀律、有文化、有道德的社會棟梁。
參考文獻:
[1]劉懷軍.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討[J].好家長,2016(39).
[2]夏本宏.淺談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資源的充分利用[J].新課程(小學),2016(9).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