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雅欣
摘 要:小學數學作為小學課程中一門重要的學科,被稱為“小學生思維的體操”。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抽象思考能力,是貫穿小學數學教師整個教學過程的目標。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合理的環境,給學生發揮空間等,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升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
關鍵詞:思維能力;小學數學;策略
一、創設環境
要想提高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僅要從精神上給予支持,更要在物質上創造條件。因此創設有利于提高小學生思維能力的環境要從精神環境和物質環境兩個方面著手。
1.創設民主的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和教師是地位平等的,學生可以靜下心來,沒有壓力地仔細思考,更加專注地投入到老師所提出的問題上,而不會迫于教師的壓力很緊張的去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動機、意念、情感等非智力因素也會得到培養,這些因素將會影響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比讓學生學習多少書本知識更為重要。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曾經說過:一個人只有在“心理自由感”和“心理安全感”都能得到滿足時,創造力才會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展。和諧溫馨的環境會使學生放松,給學生勇氣,讓學生放飛想象,打開思維的大門,養成樂于動腦思考、喜歡動手的習慣。
2.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主動思考
教師在授課之前應該做好鋪墊,采用合理正確的導入方式,自然而然地帶領學生進入學習狀態,使學生投入其中。教師可以以學生可以接受的、符合學生心理發展和認知水平的、富有啟發性的生活實例作為素材,為學生設置問題情境,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題目,更快地進入思考狀態,更利于將所學知識應用于今后的實際生活中。教師應從淺入深、由易到難、從正到反等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地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開放思維和推理能力。例如教師在講授圓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向學生提問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平面是圓形?有的學生說瓶蓋,有的學生說鐘表,有的學生說籃球,還有的學生說橄欖球。這時學生開始討論到底誰說的是正確的,引發學生回憶、思考、分析,做出決定。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發進行的,自主學習水到渠成。
二、鼓勵表現
在學生順著教師的牽引下有所思考和感悟時,往往會有一些自己的看法與見解,這時教師應給學生提供機會,規范學生的表現,重視體驗過程而非計算結果。
1.留給學生時間,提供表現機會
教師要改變以往“滿堂灌”的教學方式,給學生的學習時間留白,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來表達所思所想,表現思維的變化過程或變化結果。只有學生想做想說,才會更加利于教師發現學生對重點難點的理解,是否對某些問題還存在疑惑需要解決。同時,表現的過程也是學生回憶教學過程、想象問題情境、分析問題解決方式等一系列思維活動的體現。教師要為學生設計一個便于學生“說”的環境。教師首先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把所學的知識融入每位學生都能聽懂的聽說活動中,也可以通過實物、插圖、思維概況圖等幫助學生理解。然后讓學生結合知識的概念、自己的生活經驗等自主進行比較,發現核心內容,嘗試著用自己的數學語言下定義,邊說邊舉出想到的生活中發生的典型例子,逐步使概念更加合理、規范。
2.規范學生用語,發展嚴密邏輯
學生運用準確、規范的數學語言表達,合乎邏輯、流暢地描述數學規律,這將使教學過程更加嚴謹的同時,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理能力也會得到發展。這不僅僅是數學教學的目標,更是新課程所倡導的學習方式。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將生活語言轉變為數學語言。在學生用生活語言說出想到的規律或概念時,教師應予以糾正,逐步使學生養成使用專業術語的習慣。其次,教師幫助學生將生活中的數學也變得規范化。如買一件物品的價格稱之為單價,采購的個數稱之為數量,采購物品一共花的錢數則稱之為總價,使得學生在今后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時,更加科學規范,真正做到數學來自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再次,教師對于語言規范化的工作,應在自己符合條件的基礎上,堅持進行引導。準確的語言需要長期的堅持和反復的訓練,平時多進行聽說活動則是養成習慣的關鍵。
3.重視學生發展,體驗學習過程
小學數學的學習目的,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初步掌握學習方法和建立簡單的邏輯思維能力,而并不是讓學生學會多少知識,會計算多少道計算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小學數學是一個重視過程而非結果的學科。數學過程中的觀察,猜想和小組合作實踐都是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依照學生可接受的學習難度開展相應的學習活動。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悟,教師作為指導者和輔助者服務于學生,這才是我們應該提倡的教學,這也是學生思維能力能夠獲得提高的有效策略。
參考文獻:
[1]何勇.小學數學思維的培養途徑[J].雪蓮,2015(36).
[2]楊斯.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學數學思維論[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5(10).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