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佐臣
摘 要:小學語文是小學教育的重要內容,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語文教學已經無法達到預期的目的,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語文教學也需要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的能力,從小學語文培養學生積極思考能力的必要性入手,進行分析和探討,提出了培養學生積極思考問題的能力的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考問題能力;措施
一、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
語文是對母語的學習和繼承,小學語文主要是對生詞和語法的學習,雖然看似簡單,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由于小學生自身性格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因此傳統的灌輸式方式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特點,因此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由于受到長期的應試教育的影響,老師在臺上一味地講,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壓制了學生的性格,磨滅了學生的好奇心,同時由于教師長期處于強勢地位,學生習慣了服從,因此造成了學生對教師的盲目信任,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小學生具有極強的好奇心,對周圍事物充滿興趣,因此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指導,改變傳統的、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教學模式,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案來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
二、如何在語文課堂中促進小學生積極有效的思考
1.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
興趣的培養對于學生尤其是小學生來講是十分重要的,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如果缺乏興趣,會直接影響整個語文學科的學習,還會影響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久而久之,小學生的能力難以充分發揮。如果學生在整個語文的學習過程中都是充滿好奇、充滿興趣,那么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很容易將學生引入一定的情景,學生就會積極思考和研究。由此看來,小學教師對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培養十分重要,教師在課堂前應該認真制訂教學計劃和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興趣,可以設置一些疑問和做一些有趣的活動,這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可以帶著問題來聽課。這樣就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興趣,提高語文課堂效率。
2.培養學生對圖書的喜愛與興趣
小學生應該從小養成喜愛閱讀的習慣,真正地將閱讀融入生活中,引導孩子和書籍成為朋友。書籍能夠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和知識,孩子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對書中的一些問題產生思考,在讀書的過程中可以促進孩子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閱讀書籍的挑選也是十分重要的,早期書籍的挑選要選擇容易被孩子理解的閱讀材料,這些閱讀材料最好是貼近生活的,這些閱讀材料往往是容易被理解的。一些真正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材料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真正地愛上閱讀,認為閱讀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這將會影響他們的一生。此外,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要對孩子的閱讀充滿耐心和信心。起初學生在閱讀中可能會產生抵觸心理,這時候教師不能過度地指責埋怨學生,久而久之,學生的自信心會受到打擊,漸漸的厭煩閱讀并排斥閱讀。所以,教師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培養閱讀的興趣。當然閱讀的興趣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培養的,需要長期的閱讀積累。但是只要孩子能夠堅持,時間一長,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會有很大的進步。而且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能力也逐步提高,由此看來,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是十分重要的,為今后的語文學科甚至是各個學科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3.為小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
在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學生需要不斷地培養良好的學習語文的習慣,通過增加閱讀量以及參加實踐活動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首先,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清楚地認識自己在課堂中的作用,強化自身的引導作用,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有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時間,對于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正確的引導,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其次,教師與學生需要互相尊重,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自由學習氛圍;最后,教師需要積極組織語文活動課,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興趣還處于可以塑造和培養的階段,因此教師應該組織活動課,發揮學生主動探索和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小學生是一個可塑性很強的群體,學校和教師如何對其進行培養對小學生的一生都起到關鍵性的作用,語文教學是教會小學生對母語的運用和理解,閱讀就是通過字、詞、句、文章的學習了解世界、發現世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積極地引導學生自主地發現問題、思考問題,進而獨立地解決問題。小學校語文教學要始終以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為目標,以先進的教學理念為指導,在不斷的實踐研究中總結出有效的提高學生思考能力的途徑,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參考文獻:
[1]吳曉珊.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進行導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
[2]張春方.淺談小學語文導學目標的設計與生成策略[J].江蘇教育研究,2011(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