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銀輝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滲透美育。培養學生欣賞語言文字美;創設情境使學生體會意境美;引導學生感悟人物思想美;鼓勵學生發現創造美。
關鍵詞:美育;多媒體;小學語文;教學
美育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語文課本中的文章不僅讓學生學習知識,而且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美育,就是培養學生懂得認識美、欣賞美的能力的教育,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塑造學生的靈魂形象、培養感染學生,在學生的全面教育中,美育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怎樣使學生既學到知識、發展智力,又得到美的陶冶、提高審美能力是語文教師的追求。
語文教學中有很多豐富的關于審美的一些內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了解學生的基礎,然后在教學活動中滲透美育,最大限度地發揮語文教學的功能。隨著多媒體技術的日益發展,白板又進入課堂、iPad逐步進入課堂。學生在上課時候可以很直觀地從聲音、色彩、圖像等各個方面給學生以美的感受。這樣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把握就會更準、更全面,也更能體會到文章的思想感情,從而提高感受美的能力,塑造完美的性格,充分體現語文課堂教學的獨特魅力。
一、創設情境,體會文章的意境美
興趣是學習的力量和源泉。興趣來源于寓教育于娛樂之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這就是教育的很好的展現。教師要善于利用課文情境來引導和啟發學生的僵化思路,達到以景生情和以文生情的效果。教師需要營造美好的學習氛圍,并且創設關聯性較強的教學情境。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該帶著表情,繪聲繪色地誦讀相關的課文內容,這樣可以把實際的教學轉化成完美的、崇高的境界。比如《桂林山水》這篇文章,其中有大量關于桂林的美麗文字,其中有對桂林山水的全面描繪。教師需要配以動態的、生動的畫面,并且選取美妙的配樂,讓學生進入生動的、奇妙的花景中,讓學生感受文字之美和風景之美。
二、欣賞佳句,感受文字美
語文教學要提高學生欣賞美的能力,語文是充滿語言魅力的學科,是一個情感豐富的學科。
小學階段,教師在語文課堂上示范朗讀是很必要的,在語文課本中有豐富的人物形象,有生動的優美語句,有引人入勝的意境,也有非常感人的場景和畫面。如何引導學生鑒賞這整體美,誦讀課文就是一個有效的方法。通過朗讀感受和欣賞課文中的語言和意境的美麗之處,是語文審美教育的關鍵之處。葉圣陶稱有感情地朗讀為“美讀”。他說:“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可見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多么重要。
三、揣摩語言,感悟人物的思想美
優秀的人物形象能讓學生對美好的事物的追求欲望大大提高,使學生產生積極向上的情感和正確的人生方向。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好好研究課文中的言行,并透過文章內容深入文章人物的內心世界,了解人物情感,運用各種方法分析他們的性格,從而感受文章里人物的心靈。例如,《生命生命》一課,文章的作
者——杏林子的真實經歷,可以配樂告訴學生,讓學生在學習文章的同時,感悟生命意義,并列舉生活中的真實事例,讓他們感受活生生的人物,更深層次地理解珍惜生命的意義。
四、熏陶滲透,體會社會的情感美
通過深入探究學習內容,學生必然會產生對社會美好事物和人的強烈情感,并且體會到社會的美麗。比如,《給我三天光明》這個眾人皆知的文章里,海倫·凱勒為人們講解自己對美好光明世界和生活的無限渴望。教師可以拿網絡上的視頻片段和典型圖片,通過一個簡單直接的小課件,讓學生了解到這個作者人生中的關鍵人物,也就是莎莉文教師,讓學生深深地體會這個偉大教師的平凡一面以及無私之美。
五、發掘能力,引導學生感受美
教學過程是把學生學的知識變為一種能力。對學生進行美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能力,培養他們感受美的能力。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結合文章的內容,引導他們開展一些有效的美的活動。比如表演,既是一種欣賞,又是一種再創造;課本劇、小品,也是一種創造美的活動,還可采用其他表達方式進行創造美的練習。
教學實踐證明,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滲透美的教育,可以讓學生在語文課堂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欣賞美的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S].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02.
[2]龔聲蓉.多媒體技術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8.
[3]張東海,汪平,張斌,等.論學校美育多元化[J].中國教育學刊,2003(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