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敏
[摘要]現如今,我國正處于“新農村”建設時期,在這一時期的重要目標就是努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實現農業的有機經濟與生態文明和諧共榮,基于高科技手段來探索現代化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以在發展實踐中實現不同的農村循環經濟模式。文章主要以農村循環經濟發展諸多模式中所共同都需要面臨的農村垃圾處理問題為例,希望將該處理工作為突破重點,著重研究一下以農村垃圾處理為推動力的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策略。
[關鍵詞]農村循環經濟;農村垃圾處理;存在問題;發展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1225
在我國當代社會發展體系中,知識經濟與循環經濟就共同構成了引領國家社會發展的“新經濟”形態,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也提出了我國應該努力發展構建循環經濟型、環境友好型及資源節約型社會。
1關于農村循環經濟理念與農村垃圾處理
11農村循環經濟
在我國,“農村循環經濟”被定義為農業生產經營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在生產活動、資源開發、產品消費以及廢棄物處理過程中所實施的相應產業組織優化、資源節約使用、循環利用以及生態建設持續推進過程。客觀講農村循環經濟展現出了一種集聚效應形態,它確保了農村農業自然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也確保了農村環境衛生得到有效改善,更促使農村自然景觀與農村經濟環境獲得有效發展空間,形成了自然、社會與人三者之間的不斷協調經濟發展關系。
在農村循環經濟發展中,其自然生態環境組成是完全基于復合生態系統而運作的,而且它也強調制度、技術、文化與法律法規的全面創新,希望基于多方面因素為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提供重要保障。再者,在我國農村循環經濟發展也是建設未來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全面加速小康社會建設的必經之路,它能更好解決“三農”問題,依托各項生態工程來形成更多元化的生態產業,實現對農業物質及能量的多層次分級有機利用。總而言之,發展農村循環經濟不但是我國地方循環經濟思想的實際體現,它也是建設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嶄新路徑。
12農村垃圾處理背景下的農村循環經濟發展
實際上,農業循環經濟的本質就是基于生態學規律來指導社會農業經濟活動,利用最少的資源及最小的環境代價來追求最大化的社會及經濟效益,實現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的相互和諧發展,同時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在農業循環經濟體系中,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以及再循環(Recycle)這一“3R”原則是必不可少的,它也展現了農業環境持續保護、農產品清潔以及農業廢物垃圾回收及資源再循環利用這一系列農村循環經濟發展的基本特征。
換言之,農業循環經濟就是要倡導農業工業資源開發、產品消費以及垃圾廢棄物的處理周期過程,并在此處理周期過程中尋求產業集聚與重組效應,達到清潔生產與資源再利用目標,間接實現對農村資源的生態節約保護目標。總結來說,農村垃圾處理已經成為我國基層農村引導發展農村循環經濟的重要契機,目前許多農村地區也基于農村垃圾構成及處理展開詳盡的區域農業資源分配分析,希望為農村循環經濟資源基礎建設找到依據,并科學合理化農村垃圾分類處理過程。當然,也希望在農村垃圾回收再利用資源中尋找其可能產生的經濟效益,進而進一步提高農村農民參與到循環經濟發展建設中的積極性。[1]
2農村垃圾處理所存在的問題分析
21農村環保法律法規匱乏
我國農村地區在環保法律法規方面普遍缺乏,而且已有現行立法相對觀念落后,其中內容更強調污染防治,而嚴重忽略了資源利用,這種立法規范是不適合于現代農村社會及農業經濟發展規劃的。在我國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中就明確規定“農村生活垃圾污染環境防治應該由地方性法規來規定約束”。但實際上,我國大部分地區對于相關法律的立法環境與立法規定都有較大缺陷,再加之基層政府服務意識薄弱,這些都促使農村循環經濟無法有效正視農村垃圾處理問題,體現到現實中就是農村社會各項服務的不到位。
22農村環保機構不健全
在我國,僅有部分農村地區提出要以區域性建設為主來規劃農村垃圾處理問題,但是這部分農村地區卻也沒有考慮到城鄉差異問題,在城市垃圾處理與回收利用經驗方面不甚成熟,只能簡單套用城市垃圾處理及相關回收經驗,無法實現農村垃圾處理規劃的有機匹配。可以見得,我國農村在垃圾處理與回收利用規劃方面可實施性上并不高,這也與地方農村環保機構建設機制不夠健全息息相關。因為在某些基層農村,他們少有甚至沒有專門的農業環保機構,部分環保工作也分散于當地農林水產等各個部門,客觀講這種行政管理與服務主體的缺失也導致了農村垃圾處理與回收利用規劃的發展不利。
23農村財政投入不力
考慮到現在我國農村居民收入水平與環保認知水平都相對偏低,所以農民本身對環境保護的自發性需求也相當不足,特別是在解決農村垃圾,實施垃圾處理方式方面還過分依賴于政府財政投入。在2008年,我國也首次設立了農村環保專項資金,但只有5億元,該金額還不到2008年中央統計財政環保總投入的15%,但卻要分布于全國1000余個村鎮。可以見得政府財政投入強度與農村經濟,特別是與農村垃圾處理方式發展相脫節,直接導致農村循環經濟發展需求不能得到滿足。[2]
3以農村垃圾處理為重點推動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策略31優化農村垃圾處理相關法律法規結構體系
多年來,我國雖然一直在完善相關環境保護法律體系,但在面對農村垃圾處理過程中還應該首先樹立農村垃圾處理法律法規引導體系,從源頭做起首先消除城鄉意識差距,明確農村垃圾處理作為可循環利用資源政策的重要環節,配合國家及地區統一立法,構建結構合理的法律法規體系。
32樹立政府公共服務概念
農村地方應該樹立公共服務概念,設立公共服務機構,將農村垃圾處理作為一項重要的農村公共服務項目,避免讓農民承擔成本來解決問題,而是通過政府資源整合力調整來承擔相應責任,成為農村循環發展體系中的主體。以提供公共服務的角度來針對農村垃圾處理規劃與運行機制設計相關服務內容并解決問題。
33強化基礎建設與資金投入
為農村引入市場化運作機制,構建完善的、科學合理的農村垃圾回收處理體系。為此,政府應該將其視為是一種遠期的、社會收益巨大的社會服務工程,持續不斷地向其中投入資金,并積極學習外國先進經驗。例如學習美國的鄉村垃圾收運理念,即“垃圾公司深入鄉村”計劃,將農村垃圾處理和運輸交由規模不大的家庭公司來承擔,將本就分散的農村垃圾集聚起來,逐步完善收集網絡,確保每一戶農戶的垃圾都得到有效規劃。[3]
4結論
總而言之,從上述論述也可以證明,處理好農村垃圾問題,就能夠有效帶動農村循環經濟發展,這也是希望農村能夠借鑒更多城市社區發展經驗,基于自身發展特點,適應當地農業經濟狀況來提高自身自治能力,更加合理有效的產業化農村垃圾處理模式,真正做到以點帶面、以小見大,有效促進農村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錢毅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貴陽:貴州大學,2007:19-20
[2]劉巍巍大連市農村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4(4):278-279
[3]胡濱淺論以農村垃圾處理為重點帶動農村循環經濟發展[J].農業經濟,2015(9):54-55
[基金項目]本文系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項目編號:2016A-152)相關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