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標中把“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放在了首位,這就要求音樂老師在課堂上要盡全力向學生展現音樂的美,美在哪里呢?美在旋律,美在節奏,美在意境,美在立意,美在和聲,所以創設游戲的環節一定要和音樂本身相關,為教學的音樂內容服務,讓學生在游戲中理解音樂知識,感受到音樂的美和有趣,從而發自內心地喜歡上音樂。
關鍵詞:音樂審美;整合學科;為音樂服務
很多老師覺得現在的孩子難教,音樂課難上。這時,老師會設計出很多的游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興趣,但我發現這些游戲雖有趣,但很多都跟音樂本身無關。曾聽過一節這樣的音樂課,在課中為了調動學生參與創編活動,想了很多游戲,但最后孩子們玩得太高興,根本沒有人在聽老師說了什么,一堂課就只有草草結束了。
如果仔細研讀課程標準,不難發現,課標是把“以音樂審美為核心”放在首位的,這是要求音樂老師在課堂上要盡全力向學生展現音樂的美。美在哪里呢?美在旋律,美在節奏,美在意境,美在立意,美在和聲,所以創設游戲的環節一定要和音樂本身相關,為自己上的音樂內容服務,讓學生在游戲中理解音樂知識,感受到音樂的美和有趣,從而發自內心地喜歡上音樂。
一、靈活運用道具,為音樂服務
如何把課本上的音符上“活”,讓不動的旋律流動起來呢?讓學生自己去實踐,親自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去,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很好辦法。例如,在聽旋律時,讓學生根據音樂節奏自由揮拍,不要讓學生無所事事,讓他們用心聆聽,用肢體表達。聽優美的旋律時,手勢一定是連綿不斷的,具有流動性的;在聽力度強,比較振奮人心的旋律時,學生的手勢一定會跟音樂力度相符,是果斷有力的,這說明他們在感受音樂,注意力也就集中了。在欣賞樂曲時,可以準備一條絲巾,別小瞧這條絲巾,學生可以用它模仿樂器的演奏。二胡,一手拿絲巾當琴把,另一只手可以跟著旋律模仿拉弓的動作。在需要學生自主律動的時候,絲巾也能派上用場。當然,課堂上的學習用具,如筆、甚至一張紙,都可以在聽賞音樂時發揮作用。通過這些種創造性活動,學生會更容易理解音樂的元素和情感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理解音樂的目的,音樂課也就上得靈動起來了。
二、整合其他學科,為音樂服務
在課標理念中有這樣一條: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在現代教育中,綜合是基礎教育的一種基本理念,體現了教育的基本趨勢。但我們在理解這一點時,要注意音樂課程的綜合是以音樂為主的綜合,比如,在實際教學中,不管采用哪種形式,都應該是對音樂理解起促進作用,而不是綜合著綜合著就走偏了,為別的學科做了嫁衣裳。在音樂課堂上,我會要求學生用畫畫的方式來表達內心聽見音樂的感受,其實這里的畫畫,并不在于畫畫的技法、色彩和構圖,更多是引導學生去表達聽見音樂的感受,只需要寥寥幾筆,簡單的線條,根據音的高低,畫出線條的高低走勢,根據音樂的快慢,畫出線條的曲折,只要來源于他對音樂的感受,這就夠了。在音樂課堂上,其他學科的綜合都只是促進音樂課的綜合,都只能為音樂服務,不可以喧賓奪主!
三、研發校本課程,傳承本土音樂
我們國家56個民族,各個民族的音樂都有它的獨特魅力和特點,每個地方也都有承載這個地區文化的本土音樂,在音樂課堂中,可以教唱這些本土歌曲,了解本土文化,從愛自己的家鄉開始?,F在很多學校都有校本課程,那么把傳承地方歌曲作為研發校本課程的內容,也是極有意義的,把中國的地方音樂、民族音樂傳承下去,這也是我們每一個音樂教師的責任。
巫山民歌,易懂易記,順口成誦,朗朗上口,韻味無窮,具有流暢樸實的自然美、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是開在長江三峽大山里的一支古老民族藝術奇葩。“巫山民歌何其多?我的歌兒用船拖。大船拖到大昌鎮,小船拖到馬渡河(小小三峽),后頭還有幾大籮”。這是山民們唱的一首五句子山歌,當學生學會運用巫山民歌應和時,就能盡情地領略巫山神女、長江三峽、大寧河小三峽、馬渡河小小三峽及二百多萬年前的“龍骨坡古人類文化”那五彩繽紛、目不暇接的大千世界。在音樂課堂中,可以教唱這些本土歌曲,了解本土文化,從愛自己的家鄉開始,從發現本土音樂的美
開始!
參考文獻:
[1]馮宇.小學音樂審美教育若干問題淺析[D].遼寧師范大學,2012.
[2]胡召府.新課標下中小學音樂教師職業現狀調查與對策分析[D].重慶師范大學,2016.
[3]李飛飛.基于地方文化傳承的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4]劉欣.當代小學音樂活動課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
[5]佟賀.小學音樂創造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4.
作者簡介:楊霞,女,1980年9月出生,漢族,重慶市巫山縣人,音樂教育學本科,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課堂教學。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