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梅
摘 要:兒童的真實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真實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因此,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必須貼近兒童的真實生活。真實,是小學品德課堂的起點,也是品德教育的理想追求。一堂“精彩”的品德課應該是“真實”的,以真目標統領課堂,以真體驗沉淀課堂,以真感情升華課堂,以真選擇催化課堂,以真評價激活課堂。這樣的課堂能幫助孩子解決生活中的真問題,從而獲得真實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
關鍵詞:品德課堂;真實;精彩
筆者有幸在2016年12月1日參加了衢州市小學品德青年教師(農村)課堂教學評比活動?;顒又姓J真觀摩了7堂風采各異的品德課堂,聆聽了專家老師的講座。一天的學習讓我有了這樣的感受:“真”的課堂才是“精”的課堂。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中指出:我們的品德教學要根據學生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和需要,創設真實的生活情境,選取學生生活中真實可信的生動事例,采用學生樂于和適于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方式,幫助他們認識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使教學成為學生體驗生活、道德成長的有效過程。真實的品德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實實在在讓學生經歷從不懂到懂,從不能到能,使學生在自然、真實的狀態中獲得生命感悟和生命成長的過程。
一、“真”目標,統領課堂
很多時候,我們的品德課堂會追求高、大、全,容易把教學的目標預設得過于籠統、空洞,過于理想化。葉瀾老師曾經說過:目標的設定要建立在對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態的分析、對可能的期望發展的分析基礎上,目標要有“彈性區間”。小學品德課堂不應追求整齊劃一的教學目標,而應給每一位學生一個真實的可以實現的目標?!皩W會系鞋帶”“學會整理自己的書包”“能說出身邊同學的優點”,這些看似簡單的行為恰恰是我們需要幫助孩子解決的真問題。
在“熱鬧非凡的市場”的教學中,老師通過課前對學生的調查和分析,明確了“三年級的學生對身邊的市場非常熟悉,但僅限于現代市場”這一事實,設定了“通過觀看介紹片,了解從古到今的市場交易變化”這一目標。在了解學生“有過很多的購物經歷,但缺少購物的學問”這一現狀后,又制定了“通過辨別三無產品,學會正確購物”的目標。這些目標的設定都是建立在對學生真實的了解基礎上的,這樣的真目標容易實現,也容易讓孩子們體會目標達成的歡愉。
在“集體處處有規則”教學中有一個“通過制定班級公約,提高學生自我約束能力”的目標。在課堂教學的這個環節中,當老師宣布小組討論一起制定班級公約時,我聽到有兩個學生一直在輕輕地強調著:“我們班已經有班規了!”我想老師也應該聽到了,但卻只能按照預設的環節按部就班地繼續。這是老師在備課時沒有對要借班上課的班級深入了解的結果。如果老師知道已經有了班級公約,那么這個環節就可以改為“針對班級公約,小組里的同學對照交流自己做到的有幾條?自己沒能遵守的班規有哪些?”也許有人會問:課堂中呈現學生沒能遵守的班規,會不會產生“瑕疵”的感覺。葉瀾老師說過:只要是真實的,總是有缺憾的。但我們的課堂寧愿要真實的缺憾,也不要虛假的完美。
二、“真”體驗,沉淀課堂
《義務教育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建議我們:老師要盡量挖掘社會生活中的真現象、真榜樣、真活動等作為學習的素材,讓兒童講述他真實的經歷,抒發他真實的感受。也許孩子的語言并不華美,也不流利,也許他講的故事不那么吸引人,甚至有些漏洞,但他的體驗是發自內心的,這樣的體驗一定比任何精致完美的場景都更能撥動學生的心弦,也更能震撼學生的心靈。
在“集體處處有規則”中老師和學生一起玩“石頭、剪子、布”的游戲,老師用自己的拳頭大為由,非常賴皮地說自己不僅贏了學生的“剪子”和“石頭”,還贏了所有的“布”。學生在非常委屈的心境中真切地體驗到了“沒有公平規則”的游戲是不行的。
在“競爭與合作”中,老師組織了兩次小組的競爭活動,讓學生在對比中真切感受到第一次競爭由于缺乏合作失敗了,而第二次大家分工合作競爭就成功了。這種“競爭離不開合作”的體驗是任何語言表達都不能及的。
在“熱鬧非凡的市場”中,為了讓學生體驗電話購物的方便,老師在上課現場就撥打電話為學生購買獎品。孩子們發出了一聲聲“呀,真的打電話了”的驚嘆,所有聽課老師都為這位老師的真實演繹而暗暗喝彩??勺詈?,為孩子們送來獎品的卻是這位賽課老師的同事。孩子們一眼就認出了這位老師,隨著一聲聲“假的,假的!”,我們分明看到了孩子們的失望與失落。
虛假的完美曲解了品德課教育的目的和意義,也完全忽略了這種只說不做、言行不一的做法給學生帶來的負面影響。
三、“真”感情,升華課堂
品德課堂中,有些學生不敢真實地表達自己的情感,他們往往用成人所期望的道德價值觀念應對老師,在課堂上“口是心非”或“作秀”。他們會揣摩“老師希望我回答什么?我怎樣回答才能令老師滿意,受到老師的表揚?”這樣的察言觀色,掩蓋了他們的真情實感。課堂上的這種非真實不但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反而會嚴重阻礙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甚至導致“人格扭曲”。
為了使學生在品德課堂上能真實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課堂上老師主動向學生敞開心扉,這就能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把真實的內心世界袒露出來,把自己對生活的理解、看法如實地講出來,把自己的迷茫、困惑真切地說出來。
“集體處處有規則”中,老師讓學生針對“上下樓梯靠右行”“不隨地亂扔垃圾”“上課認真聽講”三條校園規則,統計“自己每次都做到了”的人數。老師一再強調:“不是要批評你們,只是做真實的調查!”所以孩子們也就實話實說,統計的數據比較真實。
在“生活中的你我他”中,老師開始就營造了一個非常輕松與自由的課堂氛圍,在后面的調查全班同學喜歡的職業情況中,很多學生很真實地述說在他們眼里,清潔工人、建筑工人的工作又臟又累,所以不喜歡。老師正是借助學生這些真實的感受,引導他們去體驗,這些職業雖然臟、苦,但卻是不可缺少的,所以要尊重這些勞動者。
四、“真”選擇,激活課堂
在品德課教學中,我們不能讓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成人的道德價值觀。如果老師所講的道德價值觀與現實社會發生沖突時,學生就會不知所措,從而懷疑甚至否定教師灌輸的道德價值觀。
在社會急劇變化、價值多元的今天,對兒童道德教育的宗旨已經不僅僅限于讓他們接受某種價值標準,更要培養他們選擇并確立自己價值觀的能力。
在“遇見危險我不慌”一課中,老師課前就以調查形式讓學生進行開放式的選擇?!吧磉叺哪吧酥泻萌硕啵€是壞人多”“是否接受陌生人的東西”“陌生人敲門,開還是不開”。課堂中,老師就用條形統計圖的形式,非常直觀地對學生的選擇情況進行了統計的展示。水到渠成地利用圖形的導向,引領學生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
在本課“問路”的這個環節中,老師又創設了“面對這個叔叔要求帶路的情形,你選擇帶還是不帶?為什么?”同樣的開放式交流,讓學生首先真實表達,獨立選擇,然后在交流中進行價值觀、道德觀的思辨,最后形成自己的價值觀。
所以,教師不能強令兒童應該具有什么價值觀,而要讓學生有更多的參與選擇的機會,要鼓勵和引導學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判別,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價值標準做出真實的選擇。同時教師還要巧妙利用本身的權威性和大多數學生的向師性,幫助學生權衡選擇的后果,減少價值混亂,從而形成教師所期望的價值觀。
五、“真”評價,催化課堂
品德課堂上教師要善于運用賞識性和期待性的語言去評價學生。一句振奮人心的激勵話語、一個欣賞關懷的動作對學生都將是莫大的鼓舞。真誠的評價是學生情感體驗提升、道德認識加深的催化劑。然而如果教師回避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一味不切實際地表揚學生,或者指向性不明確、表述不清楚的表揚,都不利于學生道德的形成。
縱觀本次活動的7節課,老師們都運用了很多激勵的語言、獎勵的手段。如“從調查中看出,你是一個遵守規則的孩子?!薄澳銈兘M的默契合作為你們贏得了一份獎品?!薄澳銈兡芟氤鲞@么多的自救逃離的方法,你肯定做到了遇到危險我不慌。”但也有幾句評價語言顯得模糊、空泛、不切實際。如在“競爭與合作”中,學生在算對幾道口算題后,老師說:“你真是小博士。”我覺得此時老師更應該說:“你敢于競爭,抓住機會,并獲得了成功,祝賀你!”這樣的評價更真實,指向性更明確。
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需要的是鼓勵而不是奉承,是真意而不是虛情,是尊重而不是盲從,是引導而不是回避。平實而真誠的評價語是教師對學生負責任與尊重的表現。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們的品德課堂要回歸真實,“真實”是一種藝術、一種追求、一種境界,它也應當是品德課堂追求的一種常態。失去了真實,品德課堂也就失去了存在和發展的意義,更談不上精彩。
參考文獻:
[1]葉瀾.重建課堂教學價值觀[J].教育研究,2002(5):3-7.
[2]齊佩芳,鄒連方.真實:思想品德課堂的生命[J].當代教育論壇,2007(1):74-75.
編輯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