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標
時下,新課改在全國各地開展得如火如荼。小學數學作為新課改的重要內容,在培養學生的數學專業素養,提升學生的邏輯思維等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小學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啟蒙階段,為學生初中、高中乃至大學的數學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現階段,小學數學新課改給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提高學生的數學計算能力為基本著眼點,創新計算教育模式,不斷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活躍課堂氛圍,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數學專業素養。
《小學數學新課程論》中強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堅持貫徹“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改善計算教育模式,引進新型教學方法,增加計算趣味,不斷培養學生自主、創新、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在傳統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普遍采用講授式的教學模式,即在上課之前按照課程標準進行備課,在課堂上按照目錄進行講授。這種教學模式嚴重降低了學生的計算興趣,也很難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所以在新課改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很有必要。本文通過分析三種新型的小學數學計算教學模式,希望為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提供借鑒。
一、設置具體教學情境,提升計算能力
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認知能力還沒有完全發展,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設置具體的、合理的計算情境,使學生在可觀的、可觸摸的教學環境中理解教學內容,從而提升學生的整體計算水平,輕松達到課堂教學目標。
例如,在講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人教版)“時間的計算”的時候,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通過熟悉掌握一些簡單的時間計算方法,不斷加深對時間的認識,同時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和愛惜時間的良好品質。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教師讓每個學生從自己家里帶來一個鐘表或者手表,在課堂上指導學生進行時間的計算練習。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先在黑板上給學生講述“鐘表時間”的基本計算方法,即“鐘表上的分針走一格的時間是五分鐘,時針走一圈的時間是24小時,時針走一格的時間是一個小時”,同時給學生在鐘表上描述具體的時間換算,指導學生在自己所帶的表上進行模擬練習,促進學生的理解。教師在課堂上設置具體計算情境的方式,使學生在可觀的、可觸摸的教學情境中感受數學的魅力,從而提升學生的計算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引進“微課”教學,提升計算能力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在教學之前,錄制幾分鐘的短視頻,對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一一講解,便于學生更好地抓住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理解課程內容。它改變了傳統的教案設計模式,直接突出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刪去不必要的講課內容,便于學生學習。
例如,在講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人教版)“分數的意義”的時候,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練掌握分數的基本結構和表示模式,理解分數的基本意義和單位“1”的基本含義,并且掌握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不斷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在進行本課教學之前,教師先給學生播放一個小視頻,在小視頻里對本文的重點和難點進行一一講解,即“分數的基本含義和特點,分子和分母的基本表示,單位1的基本表示含義,分數加減法的計算規律”。在利用小視頻給學生進行基本的講解之后,學生對本課的知識點有了一個宏觀的了解。之后教師再帶領學生學習本課的重點知識,對視頻的內容進行一定的深化,并給學生舉出一些基本的計算例子,指導學生進行計算練習,促進學生的深刻理解。“微課”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對本課的計算重點和難點有了一定的理解,一方面減輕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學生的學習
水平。
三、組織小組合作,提升計算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雖然一直被小學課堂教學所倡導,但是并沒有取得實質性效果。小學數學新課改下所倡導的合作學習,是指在合作學習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探究意識和自主能力,不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例如,在講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人教版)“多邊形面積的計算”的時候,本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熟練掌握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并且分析理解各個圖形面積公式的導出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和探索精神。在進行本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先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并在每組設置一名組長,配合教師監督學生的計算進度。之后教師先給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具體圖案,然后給學生講解這些圖形具體的底和高,推導出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結束之后教師給每一個小組發三張不同的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圖案,使學生在各自的小組內部進行計算。遇到問題在小組內部進行討論,解決不了的求助于老師。這種計算教學模式使平時比較膽小的學生都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提升了學生的計算能力。
在小學數學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素質,創新數學計算教學模式,通過在課堂上組織一些新型的教學活動,不斷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賈蘭蘭.小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方法[J].學園,2015(8).
[2]楊愛樓.小學生計算能力培養之我見[J].好家長,2016(17).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