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杰
本文以廣東省高職畢業生為研究對象,從高職畢業生就業觀念入手,分析了當前廣東省高職院校畢業生就業觀念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關于高職畢業生就業心態的調適及就業期望值的調整的五大策略,即轉變用人單位及就業者本身學歷至上的觀念,提高就業政策的可執行性;轉變專業與就業相一致的觀念,實現靈活就業;客觀評價自己,找準就業切入點;積累社會實踐經驗,提升就業競爭力;培養創業意識,為創業打下基礎。
隨著就業雙向選擇的不斷深入,現在的大學生不僅面臨就業及擇業的困難,同時還面臨著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沖突。如何順利擇業,成功就業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面臨的一個大問題。
在2014年9月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2014年11月,李克強總理在浙江烏鎮舉行的首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中外代表舉行座談會時,頻繁使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詞。
之后,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府工作報告中對此作闡釋: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又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和公平正義”。
自2014年李克強總理提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來,從國家到地方政府部門出臺了多項政策,支持鼓勵大眾創新創業。全國的高校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開設創業課程及邀請創業成功者進行講座,注重在學生中培養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以創業帶動就業,使大學生實現事業和職業的同步發展。
一、高職畢業生的就業觀念
在市場經濟競爭的形勢下,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問題,關鍵是要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大力改革用人制度和轉變就業觀念。就業觀念作為畢業生對就業的認知和未來的期許,既是職業理想,也是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體現。然而,很多畢業生卻對自己的就業觀念產生了彷徨與盲從,從而在就業上顯得無所適從。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歷方面
高職畢業生由于接受的是正規的高等教育,在思想和自身素質上均有明顯提高,但由于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催化,大學教育已由精英教育轉向了普及教育,而學生在學歷定位上卻沒有積極地轉型和適應。有的高職學生對自身定位不清晰,盲目跟風參加專插本、專升本考試,不能根據實際情況及自身特點就業。
2.專業方面
學生在選擇專業時,既要考慮個人的偏好及強項,又要考慮行業的發展前景,在就業時很難放棄所學專業。但現行的高職專業設置并不是針對某一家企業或某一個崗位,只是適應性的崗前教育,就業選擇權屬于學生。這就使專業成為學生就業擇業的出發點,在一定程度上又限制了學生的職業發展。
3.就業不能與時俱進
學生就業偏重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壟斷行業,在進行就業與擇業時不能結合實際情況,存在“一步到位,終老不變”的陳舊思想。新華網大學生就業形勢調查問卷的一些數據,足以說明學生在就業與擇業觀念:選擇國企比例達為24%,選擇政府部門從業者比例為20%,選擇外企及合資企業者比例分別為16%和13%。在選擇就業地區時,選擇留在一線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占三分之二。高職院校應加強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工作,幫助畢業生就業觀念切合實際。
4.缺乏科學合理的職業定位
自1999開始起,我國普及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數和畢業生人數迅猛增長,其直接結果就是導致勞動力市場的供需關系嚴重失衡。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631萬人,每年都有大量的新增勞動力涌入廣東市場,導致廣東地區大學生供給量絕對值增加。而在“十一五”期間,廣東省每年城鎮新增就業崗位近100萬個,而廣東地區用人單位數量、質量和招聘崗位數量明顯下降,造成了一部分學生的就業困難。隨著高校擴招,就業市場上需求總量沒有相應增加,造成人才供應方面的供大于求,有效需求與畢業生增長速度的現實問題凸顯。勞動力市場現象導致用人單位提高了招工門檻,同時使一部分畢業生降低求職標準,從而使市場用人標準無形提高。
5.獲取就業信息的主動性不強
絕大多數高職學生是通過所在學校就業部門獲取就業信息的,缺乏對自身、用人單位和就業渠道主動了解意識,有如下弊端:一是不清楚近幾年都是哪些用人單位來招聘,哪些單位今年可能還要來,需要幾個畢業生等信息:二是不主動了解以往用人單位選拔人才的原則和標準,不知道應鍛煉、培養哪些個人素質和職業能力;三是面試時,不主動了解各單位的性質和規模,工作的主要內容,能否有利于個人發展;四是對就業還是升學沒有明確的定位,不主動了解就業和升學的相關信息。
6.自主創業率偏低
國家統計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披露了我國大學生自主創業的現狀,2014屆自主創業大學畢業生僅為2.9%。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的數據顯示,2015屆高職高專畢業生自主創業的比例高過本科畢業生,高職、本科分別為3.9%、2.1%,較多自主創業的畢業生主要是來自私營企業主、企業經理人員、個體工商戶等家庭,創業畢業生創業意識主要源自家庭的企業“家文化”影響。從創業動機方面分析,創業理想(占41%~48%)是創業最主要的動力。82%以上的畢業生創業資金主要來源依靠家庭親友及個人儲蓄,依靠政府資助和商業性風險投資的微乎其微。有創業意愿但家庭經濟條件不好的畢業生很難實現創業夢想。資金缺乏、市場推廣困難和欠缺企業管理經驗,是可能導致創業失敗的前三位風險。
二、高職畢業生就業心態的調適及就業期望值的調整
在畢業生就業人數逐年大幅度增加,就業壓力不斷加劇的背景下,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這一結構性問題,需要社會、政府、高校、畢業生、用人單位協同起來,同時也要求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采取積極的措施,共同攻克難關。
1.轉變學歷至上的觀念
要教育學生對身份不能過于看重。學歷只是謀生的資質,而并不是現實的價值。要鼓勵學生提高認識,樹立終生學習,向實踐學習的觀念。同時,在擇業時,其他外因都是可變量,唯有追求人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才是擇業的最佳結果。應該把目光放得更高更遠,對行業的前景和發展的前途要充滿信心。
2.轉變專業不變的觀念
學生的所學專業是一項技能,但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一技之長,任何專業的學習都只是需要一個過程而已。只要堅定信心,持之以恒,任何專業都會取得成功。因此,在擇業上,在專業無法對接就業時,學生要自主變通,先以就業優先,積跬步才能至千里。
3.轉變就業期望值
高職畢業生應及時合理地調整就業思路,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思想,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就業,不要把就業問題理想化,期望“一步到位”。要理性調整就業觀念。
4.客觀對自身進行分析,找準就業切入點
高職畢業生應對分析市場需求,再結合自身的優勢和劣勢進行綜合性分析,不要眼高手低地去尋找不符合實際的工作。要根據所學的專業和自身具備的能力,客觀剖析自己,找準就業切入點,樹立先就業觀念后擇業觀念。
5.積累實踐經驗,提升競爭力
高職學生應利用各種機會多與社會接觸,多了解宏觀經濟走勢和就業形勢。積極調整個人的職業興趣,努力適應就業市場的要求。要珍惜與重視專業實訓、頂崗實習的機會,把專業實訓、頂崗實習作為積累工作經驗和社會經驗的重要途徑。在校期間,要積極參與各種社團活動,對自己的溝通、解決問題等能力進行培養鍛煉。盡早規劃自己、充實自己、磨煉自己,不斷積累社會經驗和管理經驗。
6.培養創業精神,實現自我創業
現行的大學生就業制度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就業形式更加靈活多樣。高校要培養創業精神與創新意識,提高其創業基本素質,促進大學生自我就業。2015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其指導思想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加快培養規模宏大、富有創新精神、勇于投身實踐的創新創業人才隊伍;二是不斷提高高等教育對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的貢獻度,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人才智力支撐。政策的出臺,不但體現國家鼓勵扶持大學生多種形式創業,同時要求高校建立健全創業成果和學分轉化教學管理制度。高校在教育過程中不但要實行彈性學制,同時也要支持大學生休學創業。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在國家就業政策指導下確立了“自主擇業,雙向選擇”的就業制度。這意味著畢業生和用人單位擁有了擇業自主權和用人自主權;意味著能夠通過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實現畢業生資源的合理配置。大學生不僅僅是就業者,而是首先成為工作崗位的創造者。隨著雙創時代的到來,以及廣東省扶持大學生創業多項政策的出臺,“互聯網+”等新的模式不斷涌現,這成為廣東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讓更多有創業夢想的人有了更好的創新創業機會。
(作者單位: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