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瑋琳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先后八次提到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興行業,并提出制訂“互聯網+”行動計劃。隨后,《國務院關于積極推進“互聯網+”行動的指導意見》頒布,提出要通過互聯網探索新型教育供給方式。
“互聯網+教育”時代的到來,必將給傳統教育帶來巨大影響,引起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教學結構的重塑,教學與學習形式都將發生革命性的變化,創新教學模式已刻不容緩。
目前MOOC、微課、APP等新的教學方法已在教育領域遍地開花,但由于在線教育學習者面對的是虛擬的環境,缺乏約束,教師和學生之間無法直接溝通和反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如何將“線上”與“線下”有機融合,將傳統教育與信息化技術整合,改變以往教師填鴨式教學的刻板模式,為學生提供更為優質、高效的教學,是目前教育界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
混合式教學主張把傳統教學和數字化教學的優勢結合,從而獲得更佳的教學效果。職業教育要求以培養學生的技能為重點,因此在職業教育中運用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夠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必將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的趨勢。筆者從當前職業教育的現狀出發,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逐步摸索出適合中職學校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本文主要針對這一模式的具體實施展開論述。
一、基于互聯網的課前預習的開展
中職學生已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水平,能夠熟練地進行網絡搜索,使用QQ、微信等通信工具。筆者通過微信公眾平臺在課前發布微課視頻,并輔以相應的學習任務單、測試題等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指導與約束。
另外,當今互聯網已成為世界最大的教育資源庫,教師可以分享名校的精品課程、名師的優秀教學視頻等,也可以通過公共平臺發布優秀教學資源的鏈接。這樣既可以使學生接受良好的教育,又省去了資源重復投入的浪費。
在學生完成課前學習后,教師通過瀏覽學生留言、查看學生作業,及時掌握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措施。
二、課堂中師生互動,實現知識內化
課前的網絡學習實現了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接受和理解,教師在課堂中的任務轉變為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小結、小組討論、師生討論、案例教學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消除疑惑、理解鞏固、拓展提升,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
三、課后利用互聯網探究新知,利用移動網絡討論、答疑
目前,許多中等職業學校的校園網絡平臺建設還不完善,還沒有條件建設自己的APP。因此筆者仍然利用公共平臺與學生進行課后互動,通過微信公眾號或QQ群發布知識鏈接,讓有余力和有興趣的學生拓展學習,實現分層教學,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同時利用移動網絡布置作業、討論答疑,學生通過留言、跟帖等方式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
四、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筆者以學校2014級高職藥劑專業兩個班級的學生為研究對象,開展了長期的實踐研究。其中,實驗組為1班33人,對照組為2班35人,兩組學生無明顯差異。
對照組采用傳統電子教室教學方式,實驗組采用基于互聯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教學內容一致,觀察兩組學生的考試成績。對比結果見下表。
結果顯示,實驗組學生對新的教學模式比較感興趣,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高,考核成績比對照組顯著提高。
五、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踐體會
首先,混合式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的教與學的模式,提高了中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學生“有備而來”,在課堂中能夠積極參與討論,成為課堂主體,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其次,混合式教學中學生可以自主控制學習進度和內容,解決了傳統教學忽視學生個體差異的問題,真正實現了分層教學。
再次,混合式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模式、教學策略、角色等都發生了改變,這對教師的綜合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本學科的專業知識,更要具備較高的職業素質和信息化能力。通過開展混合式教學,筆者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也得到了提升,可以說“互聯網+教育”讓教師與學生一同成長。
(作者單位:山東省臨沂衛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