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崇泰
摘要:課堂上的教學時間是一種寶貴的資源,教學時間分配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且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標準。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重難點,學情,以及教學準備等合理地分配教學時間。從注意節省時間入手,安排全班學生都能參與的活動,把課堂的設計側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上。這樣的課堂教學時間安排,能較大限度提高課堂效率。
關鍵詞:課堂;教學時間;合理分配
課堂教學時間是一種寶貴的資源,它決定著課堂教學目標的落實、內容的選擇和結構的安排,課堂教學時間的合理分配是教學設計的主要內容。
在校本課題研究中我是負責計時,聽課過程中和課后我一直在思考,教學時間應該怎樣分配?怎樣分配才算有效?回來后又查閱了些資料,對這個問題有了新的認識:
教學時間分配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而且是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一個重要標準。前蘇聯教育家巴班斯基談到優化教學過程的標準,就強調“不僅要看教學效果,還要看教師和學生的時間和精力消耗是否是最優值”。課堂教學是否優化,不能單看教學效果好不好,還要看教學時間是不是符合規定的標準或低于標準。
首先要根據三維目標,教學內容,重難點,學情,以及教學準備等合理地分配教學時間。其次,要注意節省時間,特別是在講授新知識時,要抓住重點,不詳略得當。要安排一定的練習時間,通過練習的反饋,再采取必要的講解或補充練習。再次,要注意盡量安排全班學生的活動,如操作、口算、筆算練習,解應用題等,避免由少數人代替全班學生的思維活動,使大多數學生成為旁觀者。要注意在一節課內提高學生的平均做題率。此外,還要注意選擇有效的練習方式和收集反饋信息的方式,以便節約教學時間,并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課堂的設計應側重在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當我們的老師沿著這個思路組織教學的時候,發現在課堂40 分鐘內探究過程很難順利、徹底的解決。教學中很多時候學生探究比較粗糙,教師也緊張著急。于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教師著眼于新的嘗試,將課堂教學組織的更加嚴密,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去探究。嘗試過后發現,學生探究的時間是延長了,但是學生在總結探究結論的時候仍然是粗淺、表象、沒有想象力。于是教師再次陷入矛盾中,思考繼續深入,問題的認識到了新的高度,教師到了此時認為:教師課堂教學時間長短并不是問題的關鍵,而是面對課程探究這個問題如何提高效率才是最本質的問題。當認識到了這一層后,那么解決這個問題就出現了新的方法:
一、分析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教學目標的完成是檢驗教學行為的基本準則。在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效率是教師學生的共同利益。教師要完成這個利益中的任務是:設置情景、引領方法、指導實踐、糾偏改錯、基礎積累、問題解剖、過渡傳承、總結發展。而學生要完成這個利益中的任務是:把握情景、掌握方法、動手實踐、合作共享、驗證分析、積累基礎、尋規問因、歸納小結,集體檢測。教師課堂教學的時間分配就是要充分完成以上的任務,完成的過程中要求教師精講精練、問題明確、藝術操作。學生自主時間里要完成任務必須認識明確、基礎到位、方法明白。當這個利益劃分清晰之后,效率就會有很好的保證。
二、分析教學內容,把握教學時間傾向點
教學目標是教學內容的本質,是教學內容的意義所在,課本內容的選擇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所以教師要能客觀看待課本內容,不必拘泥、不必教條。教師應該將重心放在教學目標的把握上,對內容可以更自由的選擇、甚至找更好的內容來代替課本內容,其目的仍然是為教學目標服務就行。所以教師在一定的自由度上可以更加創新地來把握時間。
三、分析教學對象,合理分配教學時間
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教學目標對于不同的教學對象,仍然需要實事求是地組織教學為效率服務。教師在課堂設計過程中要明確授課對象,不能一味追求知識與技能而忘記對象的特點。在分析的過程中,需要把握學生已經生成的前概念,已經生成的思維能力,已經具備的學習方法,那么教師在處理教學時間分配的問題上才能祥略得當。同班級的學生有整體的特點,當一定存在個體差異。如果要求每一個教學目標都人人過關,實屬不智行為。效率是整體利益的平衡結果,不能因為個別同學目標未達成而犧牲整體的時間利益,這會造成新的教學問題。所以在集體教學時,把握大多數,將整體利益平衡好,這樣的集體教學才是有效率可言的。當然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放棄學生的行為是不正確的,但允許教師采取課后關愛,附加補課都是有效的措施。
四、分析課堂學生的主體行為,潤滑課堂時間的分配
教師組織教學的時候應該從培養人的角度去認識,小到課前準備這樣的學習行為,都應該著力培養學生的習慣。諸如筆記、發言、考試、自習、活動、實驗、資料整理等等都需要建立班級的課堂規則,而不能隨意為之。良好規則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學生習慣也是課堂有效性的保證。教師教學風格需要認真反思,絕對的親和,絕對的嚴肅都不能產生很好的課堂效率。在科學教學的初期教師風格應著力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風格應偏向于親和。科學教學的中期階段應該著力于培養學生的習慣養成,此時親和略降,嚴肅略增。教學的中后期著力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此時風格應偏向穩重。教學末期著力于學生知識性問題的輸理,技能的成熟提高,知識點的總結和歸納。
參考文獻
[1] 于.考試周刊,2007(23).
[2] WJ史密斯.時間和學校學習.簡明國際教育百科全書(教學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