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重視并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既是學科性質所擔負的責任,更是歷史所賦予的神圣職責。小學教育屬于教學的初級階段,小學語文教學是非常好的傳統文化傳播平臺,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弘揚與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教學漢字之形,感悟漢字之美
漢字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是我們偉大的祖先在長期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它是中華文化的產物。如何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呢?
低年級的看圖識字教學,圖與字自然有些許相似之處,所以在學習時要先出示圖,再與字進行比較,這樣既便于學生識記字形,又使學生對漢字產生了興趣,還會由衷地佩服古人的智慧,從而樂于學習。
學生年齡大些時,可以從分析字形入手:“孝”是一個會意字,是一個“老”字加一個兒子的“子”字,合在一起就成了“孝”字。老是指上一代,子是指下一代,上一代跟下一代融成一體就叫“孝”。它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就是代代相傳。上一代總是想著培養好下一代,而下一代理應承擔奉養父母的責任,孝順父母,讓父母更快樂,生活更幸福。這樣一來,不僅讓學生高效地學習到了生字,還受到了一次美德的培養。 用毛筆寫字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傳統,冀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從三年級增設“漫步書林”環節,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對我國的書法藝術產生濃厚的興趣與向往之情。學生從一筆一畫學起,由欣賞到臨摹,從“字”法到 “章”法,學生從中收獲的不只是正確的書寫姿勢,也不只是端端正正、瀟瀟灑灑的一幅幅書法作品,更重要的是在引導學生欣賞、臨摹書法作品時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如很多字由于結構的要求,產生了需要變化的偏旁部首,有的字需要注意各部分的大小和避讓,形成巧妙的顧盼與呼應之美,這正如做人需要有寬大的胸 懷和尊重他人的品格一樣。長此以往,學生便能深刻認識到學寫字、寫好字也是弘揚祖國傳統文化,從而更加熱愛祖國文化。
二、結合課文內容,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語文常規課堂教學這塊主陣地,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優良傳統文化氣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內涵,適時給學生傳授優良傳統文化知識,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秀美,受到祖國優秀文化的熏陶。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精心選擇的,教材的選文無不語言優美,意境悠遠,蘊涵著豐富的人文內涵,有體現關愛他人的,有講誠實守信的,有講禮義道德的……當我們走進語文教材時,也就捧起了一部部經典著作,走進了中國文化。所以,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要著眼于與教材對話,與傳統文化對話。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和教材,可以從課文注釋、引語入手,挖掘有關民族文化信息;可以從故事情節人手,挖掘整篇(部)作品的文化內涵;可以從課文主題人手,挖掘優秀的傳統美德;可以從課文詞句人手,挖掘相關文化背景、哲理境界;還可以從課文插圖、課后練習人手,挖掘文化意趣……如在教授《碧螺春》一文時,要挖掘教材所蘊涵的茶文化知識作為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讓學生廣泛搜集茶的種類、茶的制作過程、沏茶的方法、與茶相關的歷史傳說、名人典故……
三、利用節日契機,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如今,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這些洋節在中國大行其道,而我們的傳統佳節卻被拋之腦后。我國的傳統節日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內涵,其本身就是弘揚民族精神的最佳機會,若在此期間開展相應的傳統教育活動,定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傳統文化活動,寓教于樂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畢竟受到理解能力和興趣愛好的限制。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選取適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內容,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孩子們快樂地學習傳統文化,寓教于樂。
文化經典是一個民族文化傳統中最具權威的著作,在傳統文化的歷史傳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領的作用,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有計劃、有層次地進行組織和引導,根握學生的知識層次和接受水平,由淺入深地安排每個年級、班級的誦讀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誦讀活動;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征采用課本劇、歌謠、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也可以讓孩子在游戲中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在游戲中浸潤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充分利用班級的“文化展板”,專門開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專欄,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還可以在班隊會上樹立具有各種優秀品質的好典型,以榜樣的力量去帶動學生,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學生;還可以以傳統節日為載體,搜集與之相關的詩歌、故事,讓學生誦讀、領會,對促進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一定很有效果……
五、借助現代化教學媒介,提高學習傳統文化的興趣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為以我國傳統的文化作為依托,必然會出現一些令孩子難以理解的生僻的詞語。如果處理不當,會使孩子的學習興趣下降。為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充分運用當前的科技,將國學內容制作成短片或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漫,用現代化教育媒體充分調動孩子多種感官體驗,參與國學學習,借此培養孩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的興趣,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效果。我國當代音樂家谷建芬老師利用自己的專業所長把國學經典用音樂的形式演繹,情真意切地再現古詩、古文的韻律美,既淡化了讀詩時的枯燥無味,又增添了語言文字的意境美。這不失是用現代媒介為國學經典服務的一種創新。
總之,小學是傳承傳統文化的第一站,小學語文教學是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最為有效的途徑,小學語文教師肩負著弘揚傳統文化的重要使命。我們應該把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看做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在將其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學生心靈深處,讓他們真正從優良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全面提升人文素養。我相信,通過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努力探索傳統文化教育的新方法、新思路,傳統文化的文明之花一定能開遍小學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