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銳+康洺銦+劉海琴
摘要:本次研究運用問卷調查和訪談提綱的方法對重慶就讀的異地大學生做出調查,對數據進行橫向、縱向以及交叉分析,得出異地大學生對不同影響因素的適應度的變化和差異及其對異地認同度的變化。通過更深入地分析與推論,對外地人的適應行為做出社會心理學層面上的解釋并為其外地同學如何快速融入異地生活提供了方法及建議。
關鍵詞:異地;大學生;適應度;認同度
來自各方的同學孤身來到一個全新的環境學習四年,常常會有異鄉的沖突感。針對如此巨大的改變,大學生的應對措施就會大相徑庭。因此,異地大學生的生活狀況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本研究主要以調查問卷的形式調查許多在重慶讀書的異地大學生對重慶的適應情況,以氣候、飲食、語言、性格四個方面進行劃分,得出適應程度數據。并分析他們對重慶的認同度與好感度的趨勢變化。以此對人的適應社會行為做出一定社會心理層次上的解釋,并且能針對性地幫助外地人更好更快適應異地環境,調節生活狀態。
一、調查方法
1、調查被試。本次研究以西南大學為例,對象是西南大學各年級本科生。調查中,共發放問卷份780份,收回753份。其中有效問卷741份,有效回收率為95%。結構式訪談的訪談時間為2016年5月27日,隨機抽取的6名自習室自習的一二三年級的大學生。其中男生274人(占37%)、女生467人(占63%);大一年級24%,大二年級28%,大三年級36%,大四年級12%。均為異地大學生。
2、測驗問卷。調查的主要變量是重慶異地大學生的對文化地域差異的接受程度,在重慶居住的不同時間上對重慶的認同度和好感度的上升幅度。采用的是飲食,天氣,語言,性格四個指標用李克特量表對文化差異的接受程度進行綜合測量,并對認同度和好感度上升幅度進行綜合測量。并同時對結構式訪談作定性分析。
3、調查過程。問卷通過隨機抽取自習室,在自習室發放給學生進行填寫,填寫后進行回收。然后對問卷進行篩選,排除不合格問卷。接著對數據進行整合后統計分析,最后小組成員總結結論,撰寫報告。
二、結果與分析
1、對重慶適應程度隨年級增長而增強。根據李克特量表,對數據統計可以發現,大二以后,隨著異地大學生在重慶待的時間越長,其適應度就有一定的上升趨勢。剛來重慶對一切都由一定的新鮮感,但是在一定時間后,逐漸開始融入比較正式的重慶生活,隨著新鮮度的消失,就會有一定的不適應,但隨著長時間的接觸,外地人會逐漸接受并被同化,適應這個地方,將其視為“第二故鄉”。這種情況在外地打工的、在外求學的人群里很常見。
2、針對不同因素適應度有所差異。縱向分析數據發現重慶人的性格是最容易讓人適應的。重慶人的性格特點是豪爽、潑辣、耿直,這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特別是來到外地的學生來說,很容易讓他們融入這個群體,去很自然的與當地人打交道。接下來飲食和語言兩個部分也是外地人較能接受的,重慶食物偏辣,味重,鮮香可口;重慶話屬于北方語系,和普通話相比較不會覺得特別難懂。最讓外地人無法適應的是重慶的氣溫,重慶夏季酷暑難當;冬季陰冷潮濕,且重慶沒有熱氣,讓許多北方外地人難以忍受,很早就會穿上大衣。
3、適應程度與其原本所屬地域有關聯。調查者勾選原本所屬地區與重慶是否相似后,整理數據發現,如果其原本較為接近的外地人比不接近的外地人更能適應重慶生活。縱向相比較,飲食和性格兩部分來看,其是否接近的差異度并不明顯;天氣方面,外地人唯一的應對方式只有加減衣物,所以在本身差異大的地區的人來說較難融入;而語言是伴隨每個人成長的一部分,云貴川幾地語言較為接近,彼此比較能聽懂所說的話,對于江浙或廣東等地,就比較難習慣其語言特色。
三、結語
總結后發現,時間能夠促進適應程度的加深,而這種加深在與自己比較接近的文化或者地域方面愈顯迅速。這樣一來,外地人來到異地,首先尋找與自己家鄉接近的地方進行優先適應,這種適應的形式能夠大大增加外地人對該地的適應程度。
在理論研究中可做出社會心理學層次上的解釋。人的這種適應行為可以說得上是人的社會化必要進程,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要條件。單純曝光效應就是一個很好的說明,外地人在異地對著異地的飲食,天氣,語言和當地人,隨著居住時間增長,這些就會每天反復出現,好感度就會增加,最終適應這個城市,適應這個社會。
因此,學校、家長等方面可以以此為重視點,關心異地學生切實狀況并給予適宜的幫助。以重慶異地學生來說,學校可在入學通知書上對天氣方面有妥善提醒,帶對衣物;學校硬件設施升級首先考慮對空調的安裝與維護等,這樣會幫助異地學生初期更好的適應生活,茁壯成長。
參考文獻
[1] 周仲高.中國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論文,2007,12.
[2] 孫德俊.人在他鄉:大學生異地求學的地方認同感建構.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08).
[3] 蘇運生. 大學新生異地教育探析. 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09(03):107-109.
[4] J Hennessy,M West.Intergroup behaviour in organizations:A field test of social identity theory. 《Small Group Research》,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