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石養
摘 要:美術在素質教育中,一再強調要重視綜合課程的學習,而美術就是綜合課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整個學科領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很少農村學校會重視美術教育,甚至有些學校把美術學科當成是副科中的副科而棄之門外。這大大扼殺了農村學生的審美和創造思維等能力的發展。更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學校不重視或沒有專業老師的培養而導致學生對藝術的追求和個性的發展受到限制,個人特長也不能得到很好的發揮,埋沒了大量的藝術人才。
關鍵詞:初中;美術;教學;思考
目前,隨著新課標的普及,中小學美術教育和美術教師的地位都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去上好農村中小學的美術課是關鍵中的關鍵。新教材中美術教學的內容、形式、材料有較大的拓展,學科內部各門類之間也彼此滲透。面對新教材結構、內容、形式的改變和農村學校的各種條件的限制,如何開展開放地、多方位地組織教育教學是重中之重。他不僅要教師轉變角色進行教學,也要使教師的教學行為發生變化。為此,就對農村中小學美術教學淺談幾點看法。
1 讓學生認識美術
第一,全面認識美術的社會功能。關于美術的社會功能,沒有一個統一的答案,我們可借鑒尹少淳教授對美術的社會功能的歸納:即語言、創造物、道德訓誡、感官的佳肴、世外桃源、畫餅充饑、世洪道、功利滿足八大功能。讓學生認識美術的社會功能有利于增強美術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激發學生對美術的求知欲。
第二,認識美術課程的學科性質 使學生明白美術不僅僅是指繪畫、工藝、雕塑、建筑、它還包括印刷、攝影、書法、電子藝術、服裝、廣告、室內裝潢、環境藝術、圖形設計;不僅包括美術產品、還包括美術活動,如造型游戲、行為藝術等。根據不同的學校讓學生了解美術的四大學習領域及其范圍、意義和學習目標。
第三,認識美術文化。美術文化是文化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文化整體中的一個層面。它具有跨越許多文化要素的性質,同時又集中呈現在美術學科領域之中。從表層看,美術和一般文化知識有割不斷的聯系,如美術中的色彩與光學有關,透視和比例與數學有關,人體運動規律與力學有關等。從深層看,美術也與許多專門的學科有聯系,如觀察方法和認識方法與哲學有關,形象思維與藝術學有關,審美心理與體驗和心理學有關等。 因此,美術文化作為整體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師在美術教學中更應創設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學生通過學習美術,加深對文化和歷史的認識,加深對藝術的社會作用的認識,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和人文精神。
2 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艾斯納指出:“學校中,學生接受的絕大部分的教育,都是被規范管理體系所控制的,這種體系幾乎不讓人對事特擁有自己的理解。對的和錯的,都是這本詞典中有關解釋的部分。孩子的任務,只在于使其內在化。”這明確地描述了一般科學教育的現狀——被動地接受人類積累的科學文化知識。美術的學習程序和方法及結果都是豐富多樣的。教師在美術課應積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自由性、完整性和情意性,不能對學生的探究結果給予簡單的正誤評價,要真正體現學科自身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全面發展。例如:母親節來臨,教師可圍繞母親節組織一系列的教學活動,讓學生應用美術文化來表達自己對母親的愛。如舉行“母親頌”等主題的繪畫、書法、剪紙、卡片等創作比賽,并將作品送給自己的母親,也可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給其他學生和家長欣賞。另外,在平時的學習過程中,定期把學生的優秀作品展覽在校園中以資鼓勵。這樣,一方面能增強學生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促進學生的上進心,另一方面也能帶動其他學生對學習美術的積極性。
3 擺脫傳統美術的束縛
由于傳統的美術教學目的傾向于工具性和“美術技法論”,在以美術為取向的美術教育和以教育為、取向的美術教育兩種價值中沒取得應有的平衡,而呈現出認識到美術教育的一般性的美術工具作用,使傳統美術教育局限在單一“美術”中,而缺少“教育”的含量。另外,中國歷來就有“文以載道”的傳統。長期以來,美術歸于德育之列,就學繪畫和雕塑而言,要求寫實的形式、完全、圖解的過程,因而美術教學的中心目的是培養具有寫實能力的人才,而忽視個人情感的表達,從師生關系來講,“師尊”色彩也偏重。
現行的美術課程較科學的設置了四個學習領域。但教師不能一成不變地按課程內容進行教學,因為新課程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導向性的建議,其內容的教學也沒有強制性,教師可以選擇或模仿其內容進行教學。
4 重視教學的過程與結論
從學科本身來講,過程是體現該學科的探究過程與探究方法,結論則是表征該學科的探究結果。從教學的角度來講,過程是指教學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活動程序,結論是指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得的結果。在教學過程中,結論和過程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個性的摧殘。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結論是經過學生的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所獲得的,如果沒有這一系列的認識活動,教學就顯得刻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也就不可能培養起來。所以,結論和過程都是不可輕視的。
5 對學生實施發展性評價
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評價是必不可少的,它不僅能衡量自己的學術水平,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技能與基本素質,也是教師自我反思的很好材料。那么,如何實施發展性評價呢?根據不同的地區和條件,評價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的,我們不能原本地把別人的評價方法搬來就用。應該在學習的基礎上總結出自己的并符合本地教學的評價體系。但教師制定的評價體系應符合新課程的要求,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強調評價的民主化和人性化的發展,重視被評價者的主體性與評價對個體發展的建構作用。重視知識以外的綜合素質的發展,尤其是創新、探究、合作與實踐等能力的發展,以適應人才發展多樣化的要求,評價標準要分層化,應關注被評價者之間的差異性和發展的不同要求,促進其原有水平上提高和發展獨特性。此外,教師也應該注意幾個問題:一要善于從以往的工作中總結經驗與教訓。二要善于借鑒和學習他人的經驗。三要有效選擇、工作的突破口,分層推進評價工作。
6 結語
現代的美術教學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要有組織、有目的地進行傳授美術知識,變傳統教學中單項傳輸為雙向交流的教育活動,把“以學科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要注力于學生研究性學習與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尊重學生的審美個性,盡量給學生提供輕松的環境,讓他們在創造性的思維過程中學習知識、發展心智、完善個性,以求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 代云.淺談初中美術教學的幾點問題[J].林區教學,2009.
[2] 楊麗娟.淺談對于初中美術教學的幾點思考[J].神州旬刊,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