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純
摘 要:創新,不是腦力的飛躍,只要尋常思考就足夠了。本文從傳播的目的和傳播效果著手,逐一展開創新表達的內容是什么,如何做到在接受一項工作任務時思考“我可以把它做得更好”的思考方式培養以及具體的路徑、方法和要求有哪些。
關鍵詞:創新;思考;時間;步驟;工作
1 為什么要創新表達方式
剛才的小故事其實已經回答了這個問題——創新表達方式。
每個人對文化的理解和感覺不一樣,文化傳播抵達到每個人心里的程度也就不一樣。“人常說文化是社會經驗,因為文化不是個人天性,而是社會習得,它只能在社會生活的實際交際中完成,它的存在離不開傳播”。[1]文化靠傳播實現,人們對美好的追求也需要靠傳播實現;好的東西,總能傳播得很快。文化的創新,就是指要創新出好的東西,創新出更容易被人們接受、認可并主動傳播的東西。因為人有著對美好的追求,所以創新應該長在表達的潛意識里,人要學會隨時帶著“我可以把它做得更好”的想法去思考創新。
那如何培養表達創新的思考方式呢,這是本文將回答的第二個問題。
2 創新思考方式的培養
創新,不是腦力的飛躍,只要尋常的思考足夠了。當我們想要完成某件事,但是又不知道該怎么做時,我們必須在采取行動之前先進行思考。思考就是要找到一種達成某個目標的途徑,而這個目標是不能通過毫無新意的行為實現的;在知道如何創新之前,我們必須要知道如何去思考。于是,我們就有了對發現的、存在的某個具體問題的揣摩,“答案究竟是什么,以何種方式才能找到一個有意義的應對措施?”
2.1 發現問題,學會說“不”
愛創新的人,善于發現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平庸的、老調重彈的問題;愛創新的人,挑剔不敷衍,敢于向習慣的表達方式說“不”。因為一直帶著這樣的潛意識,其也就有了創新的各種可能。
第一,對平庸說“不”。一般情況下,引導我們創新的是觀察、評價和重復,而不是感知上的突然的變化;同時,說“不”并不代表對以往認知的全盤否定和推翻,創新思維成長的土壤一定是在舊有的價值體系里開出的新枝芽。所謂思考創新引發的變化,是在一點一滴的思考、積累和原有的習慣做法的標準下的一小步突破與嘗試。
第二,對習慣說“不”。習慣的力量,根深蒂固,因為不想被重新定義,人們總是不愿意割舍自己已擁有的東西。[2]創新最艱難的部分不是擁有一個想法,而是拯救一個想法。
第三,對時間說“不”。時間是思考創新的養料,它很重要卻又經常被我們忽略;我們要守住思考的養料,就要敢于向不合理侵占時間的無效社交說“不”。以過往的經驗來看,思考是要有所消耗的,它不是一時興起的消遣,而可能需要一整天、每一天的持續思考和練習。對時間說“不”,能守住我們的個人時間,以留下充實的時間進行思考。
2.2 解決問題,思考的最佳方法是獨立工作、重復步驟
首先,獨立工作,唯一的必要條件就是開始去做。一旦開始了,“我做不到”就不再是事實。萬事開頭難,思考創新走出的第一步可能不太好,但思考和想象力一樣需要重復。新的事物,不會以成品狀態進入這個世界,就如同隱秘在腦海里的強大創意是拿不到的,但人一旦動手去做了,它產生的意義就是打破了空白,這時候做的質量反而并不重要。因為“如何去做”和“做什么”是相連的,前者會導向后者,所以人唯一要思考的是每天有沒有獨立地完成工作。
在看待同一件事情上,所有人的想法都會不一樣,想法固然很重要,但思維路徑更重要,它能告訴我們想法是從何而來,又如何而去。日常的工作,就是思考的基礎路徑;若是離開了日常工作,思考創新則如無源之水。此外,有想法并不等同于有思考創新力。創新是執行,不是靈感,獨立工作只有把“做”落到了實處,人才能在實踐中收獲思考成果。起心動念,并不能憑空創造出信念中的東西;唯有扎實工作、步驟漸進,才會有收獲。
其次,繼續重復思考的步驟。思考,是一個能夠被仔細觀察和描述的過程,是一項持續進行的腦力運作;文化,是上層建筑的意識構建,更是由抽象的意象的一個小步向另一個小步的邁進。但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基礎:由一個問題引向一個對策,再引出下一個問題的漸進的步驟,像走路一樣,一步接著一步,連續思考的進行。如左腳,存在的問題是什么;右腳,應對的策略又是什么。重復工作的步驟,重新思考的步驟,一直重復,重復新情況的出現,重復新問題的解決,再一次重復新環境的產生,再重復新問題的對策,一個步驟接著一個步驟,直到最終到達目的地。決定創新能否實現的因素,不是思考步伐的大小,而是最終邁出了多少步。
對于發現的問題,解決它,然后重復,按照尋常的思考就足夠了。幾乎所有的創新者都是通過發現新問題,然后發現新的應對措施,然后再發現新的問題,這種方式不斷地在采取重復步驟,人可以在此同時進行思考:“我可以把它做得更好。”
再次,應對思考的逆境。我們知道思考總會有走不動的時候,此刻,需要的是正確心態,或放下,或找尋新的思考路徑,有時甚至可以退回原來的思考路徑。我們要學會明白,創新是一系列重復的失敗,是沒有明顯的進步卻又必須要每天重復并堅持很久。堅持通常能有好運氣,“我可以把它做得更好”的信念是面對失敗的最好方法。
最后,不斷激勵。我們總是會把事情做得更好,可我們永遠不能將它們做到最好,也不能指望思考創新的結果都是好結果。因此,如果遇到壞的結果,我們就要學會樂觀地去面對,并把它當成新的待解決的問題重新進行思考創新。
2.3 儲備能量,思考基于廣泛的閱讀積累
北宋詩人、詞人黃庭堅曾說過,“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這句話雖有失偏頗,但起碼前半句“語言無味”倒是有道理的。一般不喜歡讀書的人,思維體系是陳舊的,而知識總是在快速地迭代升級,因此,我們要及時更新并豐富自己的知識結構,明白對語言潮流方向的把握并不等于對經典的價值的把握,閱讀的積累是一刻都不能停的。
還有,我們要相信,只要日復一日地進行閱讀,我們所習得的技能的可變現價值就會越來越豐富并具備“復利效應”。這是一種“可怕”的學識潛力,會使我們受益匪淺。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當別人還在苦思不得解時,你一眼就看清了事情的本質,這就是平時積累的思考的“復利效應”發揮了作用。
參考文獻:
[1] 蔡幗芬,徐琴媛.國際新聞與跨文化傳播[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289.
[2] 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M].中信出版社,2012: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