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提出基于移動終端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實現課堂教學的全員參與及實時評價,改變傳統以點帶面的提問方式及教學質量事后評價的弊端,有利于教師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教學方法的改進提供依據。
【關鍵詞】教學質量 教學評價 移動終端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001-02
學校教學的基本活動形式就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能夠更好地實現教育和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之一。而課堂教學的評價則是教學活動評價的重要目標,當評價者運用一個合理的手段、標準,通過對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進而對課堂教學過程和教學效果做出進一步的判斷。
在國內,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①領導開發了LICC模式,該模式假設課堂教學主要由學生學習(Learning)、教師教學(Instruction)、課程性質(Curriculum)與課堂文化(Culture)組成;它由課前會議、課中觀察與課后會議三步持續的專業活動組成,強調聽課即收集證據,評課即基于證據的課堂教學行為分析。顧小清等人②運用信息技術支持的FIAS評價工具進行課堂教學的量化評價,并與質性評價相結合,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綜上,國內外學者對課堂教學反饋及評價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目前普遍采取教學質量評價模式是由督導組、同行、學生以填寫評價表等方式對教師的教學質量進行評價。這種評價方式的缺點是:(1)評價信息反饋周期長,通常在學期結束教師才能得到教學質量評價結果和反饋信息,具有明顯滯后性,不利于教師教學工作的改進。(2)以傳統方法進行教學質量評價和監控,數據處理工作量巨大,耗時費事,操作成本高。
為此,本文提出基于移動終端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體系。構建基于移動終端的教學評價系統,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在線實時評價。
一、理論和實踐意義
基于移動終端的課堂教學評價體系對提高教學質量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改革過去以點代面的課堂提問模式,教師通過在系統內設置相應的知識點,學生通過移動終端回答問題,系統平臺則自動分析學生回答問題的正確率,并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做出實時評價,教師則根據評價結果實時調整授課方式方法,從而達到使學生全面掌握相應知識點的目的。
另一方面,打破過去學期末進行教學質量事后評價的弊端,學生可通過移動終端對教師每堂課的授課情況進行評價,系統平臺則自動分析教師的評價信息并做出整改決策。
第三方面,系統通過ACCESS數據庫存儲學生對教師的所有評價信息,并通過趨勢圖展示學生的評價趨勢,教師可通過評價趨勢分析學生對自己授課的滿意度,進而促進教師教學能力提高。
課堂教學質量的動態實時反饋不僅可以第一時間獲得教師授課質量信息及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還可以通過數據的累積與分析,跟蹤教師的發展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及學生的學習效果。其理論意義是打破過去學期末教學質量事后評價的弊端,將教學質量評價貫穿于教師的整個授課過程。其實踐意義是有利于教師隨時發現教學問題并做出合理整改。
二、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系統構建
開發基于智能移動終端的課堂教學質量及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系統,通過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實現在線答題及課堂評價。教師通過后臺設計知識點問題,學生通過智能終端課上答題,答題結果自動存入ACCESS數據庫并進行實時分析,從而實現課堂提問的全員參與及學習效果的動態評價及分析。圖1為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系統流程圖。
基于移動終端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系統的功能,首先要做的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做一個有效的評價,除了要對課堂教學的過程進行分析和評價之外,還應該通過數據的分析,對教師的教學過程進行跟蹤,并做出客觀分析與評價。其次是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價及分析,通過設計在線習題檢查學生對本次課的學習及掌握情況,實現學生學習效果的動態反饋與評價,改變傳統教學以點帶面的提問模式,實現課堂教學的全員參與,為教師授課方法的實時改進提供數據。
三、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實施
首先,教師在每堂課授課前設計知識點在線習題,習題內容應覆蓋該堂課的重點和難點,習題形式應適合在線問答與統計。
其次,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講授使學生理解并掌握該堂課的重難點內容,然后布置學生通過智能終端進行在線答題。
第三,系統平臺將學生的答題結果進行統計并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學生的答題效果判斷該堂課的教學是否達成。
第四,教師根據系統反饋的學生學習效果,實時改進教學方法及方式,從而實現學生對該知識點的全面掌握。
第五,學生根據本節課教師的授課質量進行評價,評價結果自動存儲于ACCESS數據庫,并反饋給授課教師,教師根據評價結果進行整改。
基于移動終端的課堂教學質量評價,實現了課堂教學的全員參與及實時評價,改變傳統以點帶面的提問方式及教學質量事后評價的弊端,有利于教師實時掌握學生的學習效果,從而為教學方法的改進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崔允漷. 論指向教學改進的課堂觀察LICC模式 [J]. 教育測量與評價(理論版),2010,(3):4-8.
[2]顧小清,王煒. 支持教師專業發展的課堂分析技術新探索 [J]. 中國電化教育,2004,(7):18-21.
[3]李萬春,朱云東,劉朝麗. 基于信息熵的課堂教學過程量化評價模型 [J]. 電化教育研究,2009 (1):99-102.
作者簡介:
范開國(1973—),男,山東人,副教授、博士后,研究方向:精密加工與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