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立群


技能競賽展現了技工院校師生的精神風貌、職業素養,檢驗了各院校技工教育發展的成果。同時,技能競賽也對技工教育各方面的改革和創新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技能競賽引發的思考
技能競賽檢驗了參賽師生的技能水平,也檢驗了參賽學校的師資力量和管理水平。在參與系列技能競賽的過程中,筆者對技工教育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發現了一些問題。
1.課程設計缺乏職業性、創新性、實用性
隨著科技進步和行業發展,技能競賽的項目逐年更新。2015年全國技能大賽增加了工業機器人、云計算,賽項設置上對接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需要,對接“互聯網+”新業態,關注綠色環保產業,重點考查選手的創新、創造能力。
在2016年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廣東省選拔賽CAD機械設計競賽項目中,要求選手根據所提供的圖樣資料,對某機構進行創新設計。
這就要求選手掌握分析、判斷、設計的技能,在設計中體現創新和創造,而這正是大部分選手的弱項。
技工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具有專業文化水平、具備職業核心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和初中級專門人才,如中級工、高級工、技師、高級技師等,重點是體現崗位內涵和創新創造能力。
所以,技工教育課程的內容應該是“以就業為導向”“以工作任務為中心”。而現行技工院校設立的課程目標與普通高等學校區別不大,只重視知識的系統性,忽略知識與具體工作任務的聯系,難以突破產教融合、創新創造這一瓶頸。
許多技工院校的課程設置與企業需求脫節,課程內容重復,理論性較強,重視原理和結論,缺乏職業性、實用性。比如機械制圖課程,很多院校使用的教材理論內容較多,沒有融合計算機輔助設計的技能訓練,實用的“零件測繪與分析”課時安排很少,無法訓練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而幾屆CAD機械設計競賽項目均要求選手測繪零件或裝配件,手繪草圖,然后進行計算機繪圖。
2.一體化師資力量薄弱
技工院校的教師要有較強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創新創造能力,才能適應新形式的要求。但由于歷史原因及工資待遇、社會地位等因素的影響,目前技工院校教師隊伍中缺乏的正是此類人才。許多學校為了參賽,臨時突擊培訓教師和學生,或請外援進行培訓。某些學校為了參賽獲獎,把已經回老家就業的往屆生召回,以學校教師的身份參加比賽。由此可以看出這些學校的教師結構不合理,一體化教師力量薄弱。
3.學生缺乏企業實踐經驗
教育部在相關文件中指出:“強化實踐育人環節”“加強實驗室、實習實訓基地、實踐教學共享平臺建設”。技工院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實驗、實訓、實習是三個關鍵環節。要重視學生校內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將校內成績考核與企業實踐考核相結合,探索課堂與實習地點一體化。
現在,雖然大部分學校的學生在實訓車間有一定課時的實習,但很多學校的“校企合作”不到位,學生企業實踐的效果并不理想。
4.參賽指導思想不正確
技能競賽的目的之一,就是促進學校的教學改革,提高院校人才培養質量。但是有些參賽學校為了獲得好的成績,在學生一入學就進行強化訓練,整個學業過程就在“備賽、競賽”中度過。有些學生甚至參加了幾屆比賽。這些學生沒時間參加其他課程的學習,不參加文體活動,班集體活動也甚少參與。這完全違背了技工教育的宗旨,違背了技能競賽的初衷,對學校的教學并無促進作用,反而是穿著技能競賽的新鞋走應試教育的老路。
二、探討與實踐
技能競賽是技工教育內涵式發展的載體,也是重要的抓手。各技工院校應借技能大賽的東風,根據“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教育目的,發現、開發、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
各技工院校要通過技能競賽這一平臺,探索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新模式,不要為了獎項和名次而不顧學生的利益,舍本逐末。
1.以賽促教,以賽促學
技工教育作為人力資源的供給側,需要供給兩個最重要的“產品”,一是提供合格的課程,二是為社會提供合格的人力資源。
課程始終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各技工院校可以考慮以大賽要求作為課程規劃的依據,創新課程設計,使用一體化教材,選擇最有效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高素質人才,促進專業建設與發展。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我們只教會了學生如何存儲知識,而不是應用知識。基于此,一個極具挑戰性而又極富哲理的問題就擺在了我們面前——用應用知識的結構來開發課程。
例如,根據近年來廣東省CAD機械設計職業技能大賽的要求,筆者學校整合機械制圖、CAD繪圖、機械設計等課程,開設零件的測繪與分析、機械創新設計等課程,加強實操訓練,培養學生分析、判斷、創新的能力。學校建立常規化、可持續發展的“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機制,把競賽和日常教學結合起來。
連續幾年,筆者學校都在六月開展了校園技能大賽(圖1),旨在通過比賽,發現人才、培養人才,創設積極進取的校園文化氛圍。宗旨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全體學生的發展,在比賽中體驗合作、體驗創新、體驗成功。
多年來,筆者學校師生選手積極參加各類技能競賽,他們努力拼搏,共創佳績。在2015、2016年廣東省CAD機械設計職業技能競賽中,獲得個人一、二、三等獎和團體二、三等獎(圖2)。在2015年廣東省“速昇杯”物流師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團體三等獎。
2.師資力量培訓和重新構建
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層出不窮,學校應該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在職教師開展培訓、集訓、比賽等活動,開闊教師視野,提升教師能力。
筆者學校多年來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第一,有計劃地進行教師培訓和再教育工作,定期安排教師學習深造。第二,定期組織名師、高級講師、學成歸來教師開設公開課,交流教學經驗和學習體會。第三,每學期組織老教師開設示范課、新教師開設公開課,組織教師聽課和評課。第四,鼓勵教師申報教研課題,組織參加中國職協、廣東省職協等專業協會的教研成果申報。學校也因教師教研成果顯著,成為廣東省唯一連續五年獲“全國教研成果一等獎”的技工院校。第五,組織多項教師大賽,如教師基本功(普通話、粉筆字、教案設計)大賽、教師教學技能大賽、班主任專業能力大賽、教師才藝競賽,并從中選出優勝者,參加各級比賽,屢獲殊榮。
師資力量重新構建可考慮吸收企業的工程師、工藝師經培訓后上崗,也可接納職業技術師范院校的畢業生,或選拔本校優秀畢業生留校任教。總之,各技工院校要合理構建教師隊伍,著力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提高一體化教師的教育教研水平。
3.加強實驗、實訓、實習和校企合作
2015年世界技能大賽汽車噴漆項目金牌得主楊金龍畢業于杭州技師學院。他學習特別刻苦,經常為了一個調漆或鈑金問題,在寢室一想就是一天。因為成績優秀,他被紹興一家奧迪4S店挑中實習。他后來說,4S店里的實際操作跟學校不太一樣,學到了很多實踐經驗,對他幫助很大。
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汽車噴漆項目中國集訓基地落戶杭州技師學院,楊金龍報名參賽。之所以能獲金牌,也與他學業優秀、一直從事本行業有關。
所以,各技工院校要重視學生校內實驗、實訓、實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嘗試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新模式,為學生到企業實習創設良好的條件,使學生了解工作過程,更好地掌握專業技能,磨煉意志品質。
4.賽前心理輔導,賽后總結提高
最初的技能競賽,主要考查選手的操作技能。現在逐漸回歸“人本”,重點關注選手全面發展的職業精神。所以對于技能大賽,從學校層面到指導教師和參賽選手,都要樹立正確的競賽觀。
比賽前,學校應組織專業人士對參賽選手進行心理輔導,教育選手正確評價自己,合理調適心態,放下包袱,輕裝上陣。比賽結束后,要及時組織選手分析、總結。對于學生選手,這一環節更為重要。通過賽前準備、賽中競技、賽后總結,可以提高選手的技能水平、競爭能力、職業核心能力,成為他們成長的寶貴財富。
三、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
正如國家選派優秀的運動員參加奧運會,目的是促進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積極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各級各類的技能競賽也是希望以賽促教、以賽促學,開發全體學生的潛能、培養全體學生的能力。“普通教育有高考,職業教育有技能大賽”,這是全社會的共識。遺憾的是,2015年全國高考的錄取率接近75%,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而技能大賽的參賽率只有0.035%,使得技能大賽成為“精英”式的比賽。
所以,技工院校要正確看待大賽,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文化熏陶、情商培養和人格完善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著力提高學生的關鍵能力,即自主發展能力、合作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技工教育唯有不忘初心,方能培育出大國工匠。
(作者單位:肇慶市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