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創新正在孕育重大突破。搭乘“互聯網+”這班快車推動濰坊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時不我待,但濰坊市在這一場全局性的深刻變革中還存在一些制約因素亟待破解。文章從制約因素和思路對策兩方面探求解決之道。
[關鍵詞]“互聯網+制造業”;濰坊市;制約因素;對策思路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2.042
1 濰坊市“互聯網+制造業”的制約因素分析
1.1 從國家層面分析
(1)智能制造標準規范體系還不完善。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智能制造頂層參考框架欠缺。美國以思科、通用、IBM等為首的工業互聯網聯盟已從物理系統、數據管理、分析服務、應用與集成等七個方面初步構建起工業互聯網參考框架,為制造企業生產智能化產品、推行智能業務模式奠定了基礎。我國盡管出臺了《中國制造2025》戰略,但在智能制造頂層參考框架構建方面還不夠細致。二是智能制造關鍵技術標準尚不統一。當前與智能制造相關的物聯網、智能裝備和機器人以及大數據、云計算等關鍵領域的技術具體發展路徑尚不夠清晰,對應的標準規范也未能統一,造成不同廠商產品間兼容性差,集成難度高。①
(2)工業互聯網架構體系亟待建設。工業互聯網在實現設備、產品、人等互聯互通時,需打通多種異構網絡之間的阻礙。不同異構網絡之間在網絡架構、數據結構、應答機制等通信協議內容方面有較大差異。①這些差異往往會對工業大數據的交互、存儲及挖掘形成阻礙進而影響智能產品全生命周期上的服務增值。
(3)“互聯網+制造業”新模式對傳統行業管理模式帶來挑戰。主要體現在三方面:一是新型生產關系對傳統生產關系帶來挑戰?,F行制造業的政策理念與舉措大多帶有舊式工業化思路的烙印,在互聯網與制造業深入融合中急需新的政策創新和思路變革。二是產業加速跨界融合對條塊分割的行業管理體制帶來挑戰。而像工信部這類信息化推進部門在整個政府運行體系中仍處于技術與工具層面的從屬地位,難以在產業變革中發揮更有效的集成統合作用。三是不斷增長的基礎信息資源共享與業務協同需求給舊有監管方式帶來挑戰。①
1.2 從濰坊市產業發展層面分析
(1)復合型人才不足。目前濰坊市既精通信息技術又熟悉企業核心業務和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極度匱乏,導致一些企業信息化建設與企業生產經營銜接不緊密甚至脫節。相當一部分企業還沒有制定與企業發展戰略相匹配的信息化規劃,沒有相應信息化管理機構,僅有少量網絡維護人員。
(2)缺乏整體規劃論證和引導,標準規范不統一。目前濰坊市各縣、市、區缺少推動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系統規劃和引導政策,僅4個縣、市、區設立了兩化融合專項引導資金,5個縣、市、區無兩化融合試點或者示范項目。由于我國技術標準管理體制落后,標準規范立項周期長,技術標準滯后等問題突出,使得系統互通、設備兼容、數據共享對統一技術標準提出了緊迫要求。
(3)產業支撐能力偏弱。主要表現在:一是大多制造企業對互聯網技術應用水平和能力不強,應用互聯網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技術和產品水平的內生動力與效果不明顯。二是濰坊市信息產業與兩化深度融合核心關聯性產業較少,大部分企業處于信息產業鏈的中低端,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低,信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匱乏問題突出,對互聯網與制造業融合的支撐作用還不夠顯著。三是信息化專業服務機構服務能力不強。濰坊市缺少高端化、專業化、社會化能有效支撐行業轉型提升的信息化服務機構和企業。同時還存在信息服務專業水平低的問題。比如濰坊市著名裝備制造業福田雷沃的信息技術部就只是為其提供信息服務的一個部門,很難發展成為通用機械制造行業提供共性信息服務的企業。
2 濰坊市“互聯網+制造業”的思路與對策
“互聯網+制造業”是制造業的一場從有到好的重大轉折,是一次全面而深刻的轉型。需要從體制機制改革、加強創新、提高要素供給和打造制造業智能生產體系等方面加強探索。
2.1 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
(1)擴大科研院所和高校開展科研的自主權。像在選人用人、科研立項、成果處置、編制管理、職稱評審、薪酬分配、學科專業設置、設備采購、建設項目審批等方面,要給濰坊市科研院所和高校以必要的自主權,同時科研院所和高校也要向基層院系和研發團隊放權,賦予創新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技術路線決定權。政府部門在放權的同時,要為科研單位和人員提供優質服務,探索“互聯網+科研服務”模式,共同營造鼓勵創新、包容失敗的制度環境。同時,政府部門還要做好合理有效的監管。
(2)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積極探索科技成果產權制度改革。各地區科研機構、高校等部門可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通過獎勵等辦法將部分股權、知識產權等讓渡給科研人員。大膽改革薪酬分配制度,探索年薪制和協議工資制和股權、期權、分紅等激勵措施。②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讓他們憑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創新成果合理合法富起來。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嚴厲打擊侵權假冒行為。
(3)充分發揮企業家作用。在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要充分發揮企業家培育市場眼光、發現市場機會、配置優質資源以及組織協調、經營管理等不可替代的作用,引導社會資本無障礙進入制造業領域。并在推動“互聯網+制造業”中探索建立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客等多方協同、異地協同等一系列創新創業機制,推動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不斷涌現。同時下大力氣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③
2.2 以企業為主體推進智能制造,重構制造業生產體系
(1)生產流程向智能化轉型。鼓勵企業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化終端以及智能機器人等技術,推動在智能感知元器件、操作系統、工業云平臺和工業軟件等核心環節取得突破。濰坊市首先應鼓勵豪邁科技、歌爾聲學、盛瑞傳動等科技龍頭企業實現生產裝備智能化升級、工藝流程改造和基礎數據共享,推動其生產由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轉型。
(2)發展個性化定制生產。以大數據為中心,以大數據商業模式為新動力,通過C2B等現代技術手段,開展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生產,提高生產的響應速度及柔性制造能力和精準匹配度,形成敏捷精準高效的生產體系。推動企業建立成熟的個性化產品在線定制全過程解決方案。制造企業還要在設計研發、生產制造和供應鏈管理等關鍵環節進行柔性化改造,實現訂單生產、質量控制和運營管理系統全面網絡互聯。
(3)變革企業管理模式。大數據時代企業要增強數據意識,樹立數據思維,提高并掌握數據分析能力,構建與大數據思維相適應的企業管理模式。④
2.3 大力推動與互聯網緊密相關的各產業行業的發展
(1)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濰坊市應抓緊借鑒浙江的“電商換市”戰略,一是加快培植本土大型電商平臺。二是推動傳統產業電商化。三是打造品質電商。引導電商樹立正確發展理念,誠信守法經營。推動高密毛巾、諸城服裝、坊子農機、高新科技興貿、濱海阻燃劑等10個外貿基地通過互聯網對接國際標準,提升主要出口產品的質量和檔次,讓更多的“濰坊質造”通過互聯網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2)穩步發展大數據產業。一是利用大數據降低企業內外部成本,實現成本控制、研發設計、營銷服務的大數據化。二是樹立全局思維,完善政策體系,成立大數據戰略推進機構,加強組織協調。建立政府與社會互動的大數據采集形成機制⑤,在確保數據真實可靠的基礎上,先破除政府部門等公共服務領域的信息壁壘,實現開放與共享,提高大數據產業的資源配置效率。三是提高數據安全管理。
(3)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大力推動落實《濰坊市發展服務型制造推進計劃(2016—2018年)》,通過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創新驅動,實現加快融合發展。一是應重點圍繞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營銷售后等價值鏈關鍵環節,重點引導企業大力發展系統集成與總承包、定制化服務、優化供應鏈管理、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創新設計發展、融資租賃服務、發展服務外包、信息增值服務等⑥。二是在投入、產出中增加服務要素的比重,促進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三是進一步拓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創新服務方面的應用,形成“互聯網+制造+服務”模式。四是鼓勵優勢制造業企業壯大分離專業優勢,通過業務流程再造,實現社會化和專業化服務。并通過打造服務平臺,培育形成一批可供借鑒推廣的新型商業模式。
2.4 政府要加強制度性供給,為“互聯網+制造業”保駕護航
(1)用互聯網思維制定改革和創新政策。在新時期新一輪經濟發展中,必須調整監管思路,豐富管理手段,創新監管方式,改變互聯網經濟管理中存在的“越位”和“缺位”問題。推進市場監管法制化、規范化、程序化;放寬市場準入,最大限度減少對市場的行政干預。依靠改革釋放創新活力、通過創新發展促進改革進程,形成依靠深化體制改革和實施創新發展戰略的“雙輪驅動”。
(2)加大對智能制造產業的引導與扶持。特別是針對中小企業,發展智能制造面臨一系列困難和問題,應該在政策、資金、人才、信息服務等方面給予一定程度的傾斜與鼓勵,比如制定《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等。同時,政府應加大對交通、能源、通信等有助于企業生存發展的基礎設施和外部條件的改善提升。
(3)探索市場起決定性作用與政府放管服改革良性互動機制。一是建立市場主導下的價格形成機制、成本傳導機制和投資回報機制,使要素投入、成本約束和投資回報相匹配,由市場主導產業、產品、項目和技術路線方向,淘汰落后和過剩產能。⑦二是政府要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簡政放權,做到減管制、減壟斷、減稅收,為企業發展營造良好有序的寬松環境。三是運用新政策鼓勵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生態,加強財政體制改革和金融領域改革,提高資金使用效能并引導增加社會資本投入。充分調動人財物資源,發揮最大的綜合效益。
注釋:
①工業和信息化部賽迪研究院.戰略路徑清晰兩化融合步伐正加速[N].中國工業報,2015-08-01.
②四川省激勵科研人員創業十六條政策[N].四川日報,2016-11-29.
③郭樹清.企業家作用無可替代[N].人民日報,2016-10-11.
④張富祿.推進工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策略[J].中州學刊,2016(5):32-37.
⑤陳曉強.大數據的大紅利[N].大眾日,2015-05-12.
⑥濰坊大力推進服務型制造發展 提升核心競爭力[EB/OL].http://www.sd.xinhuanet.com.2016-12-20.
⑦鄧磊,杜爽.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動力與新挑戰[J].2015(12).
參考文獻:
[1]黃群慧,賀俊.中國制造業核心能力、功能定位與發展戰略——兼評《中國制造2025》[J].中國工業經濟,2015(6):5-17.
[2]周劍,徐大豐.兩化融合的概念內涵和方法路徑研究[J].產業經濟評論,2015(5):12-19.
[3]胡遲.制造業轉型升級最新成效的分析與對策[J].經濟研究參考,2015(20):3-34.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6年中共山東省委黨校系統科研項目“‘互聯網+背景下濰坊市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項目編號:2016S052,項目主持人:孫冰)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孫冰,濰坊市委黨校經濟管理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外貿經濟、金融。為黨校和社會單位主講十多個專題,主持和參與過多項中央省市等各級社會科學和黨校系統重點調研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