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針對傳統的課程組織和教學方式無法滿足大專業平臺人才培養模式要求的問題,以《項目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為例,探索在大專業人才培養理念指導下課程的教學創新與改革。課程以產業和社會需求為依據,整合校內、社會和政府資源,建立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的課程教學平臺,使各專業的學生都能在該平臺進行課程的學習,打破學院、學科、專業的限制以滿足大專業平臺建設的需求,提高學校大專業品牌競爭力。
【關鍵詞】大專業平臺 項目招投標與合同管理
【中圖分類號】G6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050-03
一、引言
根據《國務院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和《深化高校考試招生制度綜合改革試點方案》,自2017年上海市和浙江省將首次改變原來按學校+專業分批進行招生的方式,考生志愿由“專業+學校”組成,錄取不分批次,實行專業平行投檔。高校必須改變原來只追求規模大、學科全的建校思路,整合學校的現有資源,建設具有本校特色的專業品牌以促進學校后續可科學持續發展。
“大專業平臺”人才培養模式其目標是解決現在高等學校專業過多過分散、專業間資源浪費等問題,將原有相關的小專業進行組建成具體競爭力的大專業平臺,打造有鮮明特色的大專業品牌,提高特色專業的競爭力,以應對今后按專業招生的方式[1]。大專業平臺的建設,需要打破原有分院、專業、課程的各種限制,從專業優化、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教學改革等多方面進行創新,以達到各部門、各學院、各專業現有的資源進行重新整合,創建特色鮮明的專業的目標。在此過程中,課程教學改革無疑是這一系列改革的核心和關鍵,只有把大專業平臺人才培養模式的理念真正落實到每一門課程中,才能真正實現其改革的目標和實現改革的價值[2]。
二、傳統課程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大專業平臺建立需求
在傳統的課程教學和管理中,各專業自行制定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對于相同的一門課在不同的專業開設的學期、開設的課時、課程的學分都不相同,課程分別由各自專業內的老師擔任,老師對同一門課制定了不同的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各自備課,教學資源無法共享。
我們以《項目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為例來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招標投標法實施條例》有關規定,所有關系到社會公共利益、公眾安全的公用事業項目、國家融資項目、使用國有資金投資項目達到一定額度必須進行招標。因此該課程程會在建筑工程技術、建筑機電安裝工程技術、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工程造價專業中開設.同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規定,所有采購目錄以內的或者采購限額標準以上的貨物、工程和服務,采購人不得將應當以公開招標方式采購的貨物或者服務化整為零或者以其他任何方式規避公開招標采購[3],政府采購目錄的產品涵蓋電氣設備、計算機、電子、教育設備、自動化、醫療儀器等各種行業,因此該課程也是全院選修的一門選修課供全校學生選修。在原來的課程教學模式中,該門課程在各專業開設的學期、開設的課時都不統一,各任課老師制訂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和教案也都不一樣,老師們各自備課、上課,沒有相互的交流學習和資源共享。
這樣的課程教學模式已無法適應我們前面所提到的“大專業平臺”模式,“品牌專業”打造的需求。面對新的需求,如何整合各專業教學資源,打破自然班級,實現跨分院、跨專業資源共享?如何促使多個專業之間的教師和學生基于該課程的合作交流和團隊合作?如何在實現共性需求的基礎上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如何培養學生實際工作(程)的能力,以滿足社會和企業需求?這些都是我們應該研究的問題。因此本文嘗試以《項目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為例,探索在大專業人才培養理念指導下課程的教學創新與改革問題。
三、大專業平臺模式下的課程改革與創新
根據以上提出的問題、本文提出了從課程教學團隊整合出發,在建立統一的課程教學資源的基礎上,學校打破原按專業自然班組織形式上課的方式,面向全校各專業開放選課來促進大專業平臺人才培養模式建設的改革措施。
1、課程教學團隊的建設
以課程為單位組建教學團隊,打破原來專業之間的限制,把開設同一門課程的各專業已有的師資力量集合在一起,建立課程團隊,同時嘗試與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政府部門)、招投標代理公司、設計院、建筑及安裝施工企業等校外專家聯合開展課程建設,邀請采購資源交易中心評標專家庫專家、企業實際負責招投標工作的人員等參與課程建設,實現政府資源、學校資源與企業資源的三個結合。
2、課程慕課資源的建設
為統一課程授課內容,將課程中的公共知識部分錄制成慕課視頻資源。這樣有利于教學內容的統一規劃,實現資源共享。課程視頻資源的錄制除了以PPT課件和教師講課過程錄制的方式,還增加了對實際工作場景的視頻拍攝來闡述招投標的相知識點和招投標的過程,去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的投標受理窗口、保證金窗口、開標區、評標區、視頻監控區等實地取景拍攝,將實際的工作場景和工作過程錄制成教學視頻,供學生們學習。
3、以視頻資源為中心,配套建設習題庫、項目招投標案例庫、課程實操任務書,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能具有實際項目投標能力
針對不同學生的需求,為課程需建立一個分類的招投標項目資源庫,以便學生學習共性的招投標知識以后,對自己感興趣的行業進行個性化學習。這些項目全部為真實項目,包含從招標公告開始到中標結果合同簽訂的實際真實項目整套資料,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專業興趣,以小組為單位選取項目進行投標方案書的制作、評標過程模擬等個性化學習。
4、打破原來以專業或自然班級分班上課的組織方式,實現跨班級跨專業選課
在課程教學團隊、幕課、資源庫建設的基礎上,改變該課程各專業各自開課,任課老師各自授課的教學現狀,根據社會和企業的實際需求,制定課程統一的教學大綱、授課計劃,并嘗試在專業群內開設專業大類公共選修課,打破原來以專業或自然班級分班上課的組織方式,實現跨班級跨專業選課,并進一步向全校學生開放選修。
5、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使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引導學生在課前完成知識的學習,在課堂中,老師更多的時間根據學生個體情況,去了解學生的問題和引導學生去運用知識,開展分組式基于實際招投項目的學習,讓學生有機會在具體環境中應用所學內容。在課堂中教師組織模擬答疑、唱標、開標、評標、述標等互動式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分角色擔任招標代理、投標商、招標單位、評標專家等角色,組織開標、評標等活動,以加深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理解和學習,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
6、改革課程測試與考核內容,考核學習的全過程
課前要求學生學習相應章節的視頻資源,并設置一些問題,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的視頻進行回答。教師將根據學生線上的學習、答題、提問、討論等的情況進行評價,主要評價點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上課時,老師根據要求學生根據招投標項目資源庫中的內容進入相應的實訓環節,根據實訓任務書的內容,一步步完成實際工程招投標工作。主要評價點為學生對實際項目的掌控能力,學生之間的組織協作能力。課后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完成習題庫題目的訓練和測試以對知識進行理解和鞏固。最后將對學生每個步驟的學習情況進行考核,以合理評價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成效。
四、實施效果分析
經過以上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具體效果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被建設成為一門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學和學習平臺
通過慕課視頻、案例庫、習題庫等網上資源庫的建設,組織選課方式的改變,課堂教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全校越來越多的同學可以共享課程資源,目前選擇該課程的學生不僅包括建筑工程技術、建筑電氣安裝等建筑類的專業學生,更有計算機類、電子電氣類、機電類、市場營銷等其他非建筑類專業的學生。課程的改革和建設滿足了大專業平臺模式下的教學需求,為學校全面實施大專業平臺、品牌專業建設奠定了基礎。
2、實現了課程教學內容對接社會行業發展的目標,更好地培養企業實際需要的人才
課程建設組與公共資源交易中心(政府部門)、招投標代理公司、建筑施工企業等聯合參與課程建設,邀請相應部門、企業實際負責招投標工作的人員參與課程建設,收集實際招投標項目案例,引導學生進行投標方案書的構思、設計、實施和運行,完成整個招投標工作,切實實現教育的“面向性”,構建“政產學研”有機鏈,達到課程教學內容對接社會行業發展的目標,更好地培養企業實際需要的人才。
3、有利于實現多個專業之間的教師和學生基于該課程的合作交流
課程打破原來以專業分班組織上課的方式,將建工、造價、建筑電氣等不同專業的學生重新組合,使在一個上課班級中的學生包含多個專業的學生,不同專業的學生組成項目組,對項目的技術方案和商務方案等進行設計,各專業學生之間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取長補短,完成整個項目的投標工作。在項目制作過程中,不同專業學生要進行交流,經驗分享,拓展了各自的專業知識,同時提高了協作能力,溝通和團隊合作的能力,使學生不僅只對本專業的知識有所學習,更站在了整個行業的角度進行了解學習,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了就業能力。
4、激發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實際工作(程)能力。
通過的視頻教學資源和其他相關學習資源,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課堂變成了老師學生之間和學生與學生之間互動的場所等。課程除實現原課程掌握招投標法、政府采購法、合同法相關的所有知識點,理解招投標各流程環節的工作和注意事項外,提出了更高的具備實際工程項目招投標能力的教育目標。這種教學模式有利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明確學習方向,轉變學習態度,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地去尋求知識,學習效果較原來的教學模式將會有很大改善。同時,將實際招投標項目作為知識學習與實訓的載體引導學生進入實際的工作環境,切實解決實際問題,培養了學生實際工作(程)的能力,為畢業設計和后續工作做好了準備。
五、結束語
本文以“大專業”平臺培養模式理念為主線,打破原來課程分專業自行開課的模式,打破學院、學科、專業的限制,將課程建設成為一門跨學院、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學和學習平臺,使更多專業的同學從中受益。課程建設組整合了課程校內各專業原有資源并結合社會資源和政府資源,實現學校、社會、政府、企業共同參與建設,切實實現大專業平臺人才培養模式下的“面向性”,構建“政產學研”有機鏈,達到課程教學內容對接社會行業發展的目標,為學校開展大專業平臺提供服務。
同時,課程教學采用網絡與課堂、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課堂內實現多個專業之間的教師和學生基于該課程的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團隊交流能力,注重不同專業對本課程共性和個性的需求,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提高學生面對實際工程的掌握能力,為學生就業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周激流,趙鋼.《關于構建大專業平臺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2(6):16-18.
[2]劉飛,彭長宇.《對大專業平臺人才培養模式下教學管理模式改革的思考》[J].時代教育,2015(7)153—154.
[3]《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采購法》[Z].2003.
作者簡介:
柴美娟(1980—),女,浙江衢州人,副高,碩士,主要從事建筑智能化工程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