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蓓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歷史發展長河中的重要精髓,在傳承和發展民族文化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也是民族精神和理念的關鍵映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高校美術教育具有重要關聯,高校美術教育對于傳承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起重要作用。探討高校美術教育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創新的路徑所在,對日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以及高校美術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 高校美術教育 傳承創新 非物質文化遺產 探究策略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和人民的血脈精神所在。在當下,緊隨全球化和信息時代的趨勢加劇,各國文化交流與碰撞日益頻繁,國內傳統文化受到諸多沖擊,建立傳承和創新傳統文化體系勢在必行,尤其是高校相關美術教育中強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承是大勢所趨。
一、明晰非物質文化遺產同高校美術教育間的關聯之處
1.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種無形遺產,它與人們生活具有相當密切的關聯,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包含了民俗活動、表演藝術,還囊括了傳統技能以及一些民間的傳統知識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帶有一些口頭性以及活態性傳承特征,但是其主要的傳承方式是憑借內心領悟以及言傳身教得到傳承與發揚,由此看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文化的瑰寶與活化石是毋庸置疑的。
2.非物質文化遺產同高等院校美術教育的關聯所在。傳承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需要立足于民間藝術研究,高校美術教育充當著發展與研究民間藝術的中堅作用。早在2000年初,國內諸多高校就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教育教學工作開展了不少研討會,也是從那時起逐漸拉開了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面的序幕,全國各地區也紛紛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單位,進一步探究有針對性的策略和措施來控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消亡局面,并且使之可以更有效地、廣泛地融入到現代化社會的發展之中。
3.高校美術教育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的突出要義。在當前經濟建設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作為重要文化財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必須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洪流中得到足夠重視和運用。在社會經濟制度與時代變遷的過程中,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人們所破壞、遺忘。而在高校美術教育工作中深化傳承與保護、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于國于民,都是福祉。客觀上來說,中國幅員遼闊,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也是相當豐富,很多都蘊含了獨特的地方特色以及文化底蘊,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見證了歷史長河中我國區域性的歷史文明,由此,保護與傳承、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刻不容緩,這也是歷史賦予高等院校美術教育的時代使命。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民族文化的關鍵部分,高校理應承擔對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研究與實踐的責任。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效果也反映出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它承載著民族文化與歷史,更蘊含了豐富的工藝技能、審美情趣以及倫理道德、文化知識,十分有益于高校美術教育提升學生文化素養與文化品位。
二、探究高校美術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創新上的優勢與作用
1.高校的優勢所在。高校在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顯示出得天獨厚優勢之處,具體來說囊括了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就高校自身來說,高校的社會地位和其自身特點一定程度決定了其具有一定的條件、能力去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相關實踐過程中不難發現,身為教育機構,高等院校是開展專業教學的較高階段的場所,對受教育者發揮著不容小覷的作用。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了高校更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傳統創新與傳承的關鍵場所,中國數千年文化積淀而成的文化瑰寶在高校這里逐漸整合、積累,進一步形成了多元化文化系統,提供給高校內的受教育者與教育者繼承與創新的機會。當前高等教育漸漸成為人們的普遍追求,年輕人的文化程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中國文化發展狀態的未來。強化這些人群對于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與認可,更好地喚醒對民族文化傳承及創新的責任心與自覺性,帶有相當的重要性。特別是依據相關調查的顯示來看,很多文化精英從五湖四海積聚在高校內,身為文化工作者,這些人具有十分自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繼承意識,同時肩負了傳播傳統文化的關鍵職責,依托高校資源的他們毫無疑問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繼承、創新的最佳人選。
2.高校美術教育作用效力的發揮。高校美術教育作為教育教學的組成部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方面十分重要。首先,高校美術教育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直接、最主要的傳承和創新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非一成不變,其實它更是一種以活態形式呈現的文化遺產,特別側重于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可傳承性,展現出一定的創造性和人為因素。無論是從實踐上看還是在歷史角度上分析,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通過口頭相傳,更是作為世世代代所謹遵的形式存在,甚至是作為小家族產業的形式一直存在著。同時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傳承時還留有不少家族方面禁忌,諸多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生活在民間,又深受各方面因素的轄制,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傳的情況十分嚴峻。由此,高校美術教育可以注重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還可以將其自身作為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場所。
三、關于高校美術教育傳承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路徑所在
1.記錄、考察以及研究是第一要義。高校美術教育能夠在藝術角度上記錄考察以及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別是散落于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們在藝術價值方面存在諸多差異,如若想要獲得高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一定需要兼具敏銳的藝術感覺以及洞察力,進而深入調查和研究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況,幫助挖掘、整理出更具實際價值、實際效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將人為口述以及文字記載的內容囊括在記錄過程之中,還要兼顧其中的工藝、繪畫以及美術等諸類各異的記錄方法,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了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皆是屬于藝術范疇的問題,一些對其進行考察和研究的人士必須是具有一定專業水準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而高校美術教育恰恰在這一方面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
2.強化繼承與創新人才的輸出。我國高校美術教育可作為傳承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路徑,注重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技術技能和知識上的傳承、創新就離不開人本位的創造能力和主體意識,在面臨現代環境下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無人的窘境時,在高校美術教育環節上可以增強對于繼承和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才輸出。第一,將一些民間藝人請到高校美術學堂,可以更直接地幫助高校學生了解和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更有益于提升高校美術教育專業的學生的美術修養、文化修養,潛移默化地營造出有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氛圍,培養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繼而確保非物質文化遺產能繼續流傳,不會消亡。在聘請相關民間藝人進高校美術課堂進行輔導的過程中,傳統的講座形式也是重要的方式,繼而建立對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所以及專業院系,可以在學校內專門招收部分條件合適的學生進行系統化教授。高校美術專業學生皆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功底,適時培養這些學生可以為中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的培養作出重要貢獻。
3.藝術創新注入新活力。在經濟快速發展的當下,國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漸漸棘手,在這樣的形勢下,不能單單強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原生態特性,那樣勢必導致其喪失生命力,繼而演變為缺乏生命力的文化枯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活力。特別是運用藝術與美術創作能夠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時俱進,帶動其更好地結合時下流行趨勢,與此同時在美術教育過程中鼓勵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引導高校美術教育進行相關藝術創新,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緊密結合,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表現形式,結合現代信息技術來增添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現代社會煥發的光彩,最后真正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以及創新。
參考文獻:
[1]鄭以墨,王陽. 論高校美術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8).
[2]魏瑋.河南省高校美術教育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作用[J].大眾文藝,2016(06).
[3]成陽.“非遺”傳承融入高校設計教育創新模式探索[J].大家,2016(10).
[4]王運波.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創新中高校美術教育的作用[J].群文天地,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