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潔
〔摘 要〕數字化時代生活方式的變遷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凸顯出來。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不僅要采取數字化的形式,融入現代人的數字化生存之中,而且要超越數字化生存,即通過對文化遺產的繼承和發揚構成對數字化生存本身的反思、批判和超越。
〔關鍵詞〕 非物質文化遺產 數字化生存 文化傳承
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如果說美國學者尼古拉·尼葛洛龐蒂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提出“數字化生存”的概念在當時還帶有一定的預言性質,那么,隨著個人電腦的普及、互聯網和移動網絡技術的成熟,如今“數字化生存”已是我們生活狀態的真實描述。顯然,這種數字化生存是我們不可規避的時代語境,也是討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基本前提。
一、數字化生存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急迫性
數字化媒介最大的優勢便是信息傳播的便捷和開放,為全球范圍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提供了便捷。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數字化生存是開放的、自由的,但它又會消除世界的不同色彩,把世界同化。很多傳統的習俗、觀念、技藝等往往顯得與今天的生活格格不入,在這個數字化時代正逐漸沒落,甚至走向消亡。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已經迫在眉睫,不容忽視。
2003年10月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上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旨在保護以傳統、口頭表述、節慶禮儀、手工技能、音樂、舞蹈等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于2006年4月生效。中國在2004年8月加入該公約。《公約》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定義為“被各社區、群體,有時是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這種非物質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 由此可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急迫性的認識已經取得了世界性的共識。
二、融入數字化生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主要手段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必須融入今天的數字化生存,以數字化的形式作為主要手段。為此,國務院辦公廳于2005年3月下發的《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明確要求:“運用文字、錄音、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各種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建立檔案和數據庫。”
數字化技術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發揮的重要作用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數字化采集和存儲技術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完整保護提供保障,數字化復原和再現技術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效傳承提供支撐,數字化展示與傳播技術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泛共享提供平臺,虛擬現實技術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提供空間。①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數字化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建立數字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庫,以數字化的形式保存并利用互聯網傳播。傳統的文字、錄音、拍照、錄像等方式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保存手段,但容易損壞、占有場地大、不方便復制。數字化技術可以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提供新的記錄手段,采用數字攝影、圖文掃描等方式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料轉換為便于存儲、復制、檢索、共享的數字化的形式,建立網絡數據庫,供網友學習和交流。
美國就非常重視采用數字化技術保護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國會圖書館的“美國記憶”(American Memory)工程便是其中的一項重要舉措。“美國記憶”是巨大的美國歷史和文化的數字化資料庫,有超過900萬條記錄和100多個主題庫,“它是美國歷史和創造力的數字化記錄……作為教育和終身學習的資源提供給公眾。”② 近年來,我國逐漸建立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網絡服務和數據庫。開通于2006年6月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http://www.ihchina.cn)旨在利用數字化技術和網絡平臺展示、傳播中國和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業知識,展示我國深厚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并提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信息交流,調動全社會的學術、經濟、輿論資源及社會公眾的參與,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此后,中國非物質文化推廣中心也建立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http://www.zgfy. org)。地方性的相關網站也陸續開通,如“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網”、“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等。
此外,采用虛擬現實和數字動畫技術,建立虛擬的數字博物館,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象、場景、過程等進行再現,例如“中國南京云錦官網”設立的“數字博物館”等。南京云錦工藝有著一千五百多年的織造歷史,被稱為中國織錦工藝的“活化石”。云錦數字博物館通過三維技術把南京云錦工藝充分展現出來。觀者可以通過點擊鼠標實現360度的旋轉,并在展廳內前進和后退,點擊放大相關的展品,可以看到包括云錦的歷史知識、珍貴的云錦圖案、工藝美術師介紹、制作工具和工藝簡介等,有文字、圖片、聲音、影像等多種形式。此外,還利用多媒體互動技術展示出云錦的制作流程,給觀者真實的現場體驗,把云錦和云錦工藝的魅力呈現出來。
再者,充分利用移動媒體和移動互聯網傳播平臺。根據百度發布的2012年第一季度的《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報告》,“從2010年7月開始移動互聯網用戶的增速要明顯快過 PC 互聯網用戶”③;到當年第四季度,移動互聯網用戶上網時長首次超過PC用戶。在這種情況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播勢必要匯入移動互聯網發展的潮流之中,積極利用微博、微信、手機APP等,與現代人的生活、娛樂、交際融為一體。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不僅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數字化整理,而且是合理利用移動互聯網的特點和信息傳播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成果轉化為可以在移動互聯網上傳播的虛擬產品,從而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可持續發展。
總之,當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播要采取數字化的形式,積極利用新興的媒介,尋找符合現代生活潮流的手段,融入現代人的數字化生存之中。
三、超越數字化生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根本歸旨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視不意味著復古,同時也不意味著把文化遺產變為今天生活的點綴或玩物。其重要意義在于,讓我們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把握住我們的存在之根。
數字化生存拉近了世界的距離,帶來生活的便利,但也導致了世界的平面化和同質化,消解了傳統的文化理念和價值追求。特別是隨著近年來移動網絡的擴張,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主要依賴社交軟件,面對面的溝通越來越少,傳統的禮儀和價值逐漸被忘卻。文化傳統的失落勢必給當代人造成無根之感。失去文化之根必然導致精神的荒蕪,也不可能創造出更好的生活。
當今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重要意義在于:在精神文化上,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能夠幫助我們克服數字化時代世界的平面化,避免文化的同質化,抵制消費主義、娛樂至上等虛無主義價值觀;在生活上,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能夠開拓我們的眼界,體驗更為豐富的生活;在經濟生產上,通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能夠為當今的產品設計、商品生產等提供借鑒。總之,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勢必能給今天的生活提供傳統的滋養,從而有可能超越數字化生存。因此,數字化時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根本歸旨不是以數字化的形式對其進行重新包裝、把其納入現代人的數字化生存,而是要通過文化上的繼承和發揚,構成對數字化生存本身的反思、批判和超越。
在數字化生存的語境中,我們不僅要積極利用數字化媒介保護和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更要在文化上傳承它。這不是簡單地從古人那里“拿來”,而是將其融入現代人的生活和文化之中,為今天的生活注入歷史的養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不至于在時代的變遷中迷失和彷徨,才能把握住我們的存在之根,超越數字化生存的局限,開創更加美好的生活。
注釋:
①黃永林,談國新.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與開發研究[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3期.
②American Memory form the Library of Congress[EB/OL]. 2011-04-15. http://memory.loc.gov/ammem/about/index.html.(2016年5月7日訪問).
③《移動互聯網發展趨勢報告》(2012年Q1),第13頁,http://developer.baidu.com(2015年1月7日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