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微課作為新興教學手段得到廣泛關注。本文結合醫學雙語微課教學范例,探討微課中微視頻腳本構思和微型閱讀框架設計方案,以及后期微課評估量表的設計,強調在微課設計階段對教學體系完整性的考量和學生反饋的評估。
【關鍵詞】微課 雙語課程 評估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4-0127-02
微博、微信、微視頻的流行宣告著“微時代”的到來。隨著學習者越來越習慣于碎片化知識和信息的攝入,微課這種新的教學媒介也應運而生。然而在各種微課程開發風潮中,有兩點常被忽視,其一是微課腳本的構思。其二是微課程的評估。教師常重視終結性評估,而忽視了學生在碎片化學習中的主觀感受。因此本文著重探討在醫學院校雙語微課程教學實踐中微課腳本構思以及評估工具的設計。
1.醫學雙語微課程腳本構思
優秀微課材料應對學習者定位明確,采用小模塊呈現,根據學習者的認知習慣進行適當的排序[1]。因此,在微課設計中結構腳本的設計尤為重要,它可以幫助教師迅速的找到知識的重點,在有限時間內,理清邏輯思路,使最終成品能夠“短時高效”的為學生所接受。醫學雙語微課程的內容設計包含了微視頻內容結構腳本設計與閱讀框架設計。
完整的微視頻結構腳本應分為知識導入、主體內容和知識回顧三個部分,每個部分需體現微課話題、學習對象和對時間分配的預期。以2015年我校第一屆英文醫學微課大賽一等獎的微內容結構英文腳本為例,設計者在學習者已經掌握大腦和神經元知識的基礎上引入神經突觸“Synapse”的概念,分別用15秒從 “Images Presented by textbook/ MRI//color-coded fluorescent Abs/slice” 方面陳述解釋大腦,用20秒從“The Number of neurons in the Brain/The Functioning of neurons”方面講解神經元,將概念主要分解為突觸的存在形式、結構、分類,即“Location of synapse on neurons /Structure of Synapses/ Two types of Synapses (chemical,electrical)/ Examples of EPSP/IPSP/Examples of Synapses Transmission”幾個方面作為內容主體,耗時3分30秒,并截取兩段美劇視頻來講解EPSP和IPSP的外在表現特征,用親吻作喻體,幫助學習者理解突觸傳遞信號的方式,最后在結尾處通過三個問題 “ What is the synapse?/ How many types of synapses have been discovered?/ What events will occur when the transmitter functions?” 用35秒回顧了突觸的概念、分類、作用。整個微視頻的長度僅為5分05秒。
微課程雙語材料并不局限于微視頻,特別是在現階段,微課程不成體系、微視頻數量嚴重匱乏的情況下,圖片、幻燈、國外教材選編都可以成為微課程材料。例如,由教師摘選章節內容,引導學生比照閱讀,提取核心信息,即教師在確立學習主題,目標,微型學習材料后,應根據材料編寫閱讀框架,幫助學生對書面材料的內涵提取。這種閱讀框架可以流程圖、總結、問題等形式出現,需用英文呈現。以From Neuron to Brain[2]雙語教材中視神經電信號一節的內容為例,教師在選擇篇章后可構思閱讀框架,如“Subject:Electrical signal”、“Objective:Understanding the signal transmission through retina”、“Reflection Note:Light→localized graded signal in photoreceptor→localized graded signal in bipolar cell→localized graded potential in ganglion cell→action potential in ganglion cell→conduction to higher centers”。對于專業英文能力強的學生,可提供空白框架,在其完成閱讀任務后填寫,并與教師的示例進行對照和自主學習效果評估;專業英文能力較弱的學生可提前拿到閱讀框架,幫助其提升微型材料的理解效率。
2.醫學雙語課程評價工具
檢測學習效果對促進學生掌握內容有反撥作用。微課知識內容進一步細化分割,因此教師需要不斷利用翻轉課堂或課堂外時間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通過布置問題型任務刺激學生對不同學科的關聯性思考,有效地完成對學生課堂學習以及自主學習效果的動態性評價[3]。
對于教師和教學管理部門來說,及時了解學生對學習過程、內容、效果的反饋,有利于教師調整微課程材料內容和翻轉課堂活動的安排,因此建議學期中、期末進行問卷調查,收集學生對醫學雙語課程微型學習的評價,重視學生在碎片化學習中的主觀感受,特別是學習動機的形成和元認知策略的使用。李龍[1]提出的五維度評價表從選題、內容、策略、過程、評價五個維度,以5或10劃分權重,同時引入第三方專家打分來評估微型學習模式。這種評估手段較為復雜,成本高且忽略了學生感受,而學生恰是微型學習的核心。本研究在其基礎上使用里克特量表(Likert Scale)將醫學雙語學習模式劃分為課堂學習和自主微型學習兩個部分來了解學生反饋意見,即“Classroom learning:”分組下,詢問學生“I think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are clear and feasible./ I understand the teachers instruction on the medical subject in class. /I think the flipped classroom activities are informative. I think the flipped classroom activities are inspiring./ I think interacting with teachers and peers helps me out with my inquiries.”這五個問題;在 “Autonomous Micro-Learning”分組下,詢問“I think the topic of the medical micro-lecture is worthy of learning./ I think the content of the bilingual medical micro-material is easy to follow./ I have a good command of the micro-learning strategies./ I am fully motivated by micro-learning./ I think reflection note is an effective evaluation tool.”五個問題。從學習目標、講授質量、信息含量、師生互動、課堂效果評價學習有效性;從內容含金量、微課難易度、學習策略、學習動機、反思工具等方面評價教學有效性。根據量表得分來分析薄弱環節,便于分析解決授課和微型學習中具體維度存在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課程評價的對象是課程整體,不局限于學生成績。評價一整套課程模式需要兼顧如學生成績、教師水平、教學資源質量、課堂質量等多方面因素。反饋評價表的設計的初衷在于了解學生是否能適應課堂教學與微課的混合模式,特別是學生對學習過程和其中環節的感受。微課對醫學雙語教學的補充效應及其長遠效果還需要進一步實證研究。
3.結語
微課理念的推廣將會對教育的內容和手段產生顛覆性的影響。在不遠的將來,利用微課程學習知識有可能成為一種教育界的常態[4]。因此,微課相關研究不應局限在理念探索與簡單地課堂實踐,研究應該深入到相應細節中去,挖掘提升微課教學效能的實用手段。
參考文獻:
[1]李龍.論“微型學習”的設計與實施[J].電化教育研究,2014,43(10):74-83.
[2]John G. N,A. Robert M & Paul A. F. From Neuron to Brain[M]. Sunderland:Sinauer Associates.2011.
[3]Lidz C.Dynamic Assessment (learning potential testing,testing the limits)[A].In Fernandez-Ballesteros R(ed.).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C]. London:SAGE,2003:337-343.
[4]李小剛,王運武,馬德俊,等. 微型學習視野下的微課程設計及教學應用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3,23(10):31-35.
作者簡介:
王慶怡(1981—),女,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