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慶豐
摘要:分層次教學最早出現于20世紀的美國,最早是為了針對大量流入的背景各異的學生而提出來的。根據學生能力和學習背景的不同,進行劃分班級或是小組式的教學,旨在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得到適合他們自身學習能力的教育。但是隨著教育的級數性發展,大量準求快速教學質量的今天,將單一的成績作為劃分的標準,即使采取分層次教學方法,也是局限于“快慢班”的形式,造成了較多的教學弊端。本文筆者分析高中英語的學習特點,在正確理解分層次教學理念的基礎上,提出幾點教學實施意見。
關鍵詞:高中英語;分層次;教學;實踐;積極性;潛力
在高中英語中實施分層次教學,一方面關注學生現有的成績,作為標準之一。更重要的是觀察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并綜合考慮劃定層次。在這樣更加科學的層次下,才能實現最高效的針對性教學,才能發揮層次教學的優勢,避免“快慢班”的尷尬。作為老師要對這些學生一視同仁,只是在學習方法和要求上面有所差異,要給他們交流的空間,促進共同提高。接下來筆者將對此做詳細介紹:
一、制定合理的劃分標準,將學習能力作為首要因素
學生的英語成績好壞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學生自身的原因。有的學生可能因為初中不喜歡某位英語老師,或是不適應某個老師的教學方法,或是還沒有認識到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而沒有努力的學習,造成成績差,這些客觀原因是存在的,是不能忽視的。也可能是因為有學生自身的努力程度,潛質問題以及學習方法等問題。所以在劃分層次標準時,成績是第一步,要保證相同水平的學生能夠基本在一個層次,還有就是學習能力。學生是因為資質問題,還是方法的問題,老師應該做好標注,給這樣的學生更大的發展空間,通過指導他們學習方法,來提升成績。學習能力是一種潛在的能力,老師必須通過觀察和考量,才能進行定性,切不可根據成績一刀切。
二、針對不同的學習層次,制定不同的學習方法
高中生的最大夢想應該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學,成績優異的學生是這樣,成績較差的學生也是這樣。所以他們應該有相同的學習機會,也應該受到相同的教學待遇。進行分層次教學不是對優秀生高要求,而對差生低要求,而是在他們已有的基礎上,通過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使其有最大的提高。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要多一些開放性的教學過程,鼓勵其廣泛閱讀,在英語閱讀中去積累和不斷鞏固英語知識。幫助他們將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來學習和應用,體會到英語的實踐作用。對于基礎一般的學生,則要從知識點開始要求,逐漸拓展和發散他們的學習思維。更綜合鍛煉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逐漸意識到英語是一門完整的語言,不能埋頭學習某一方面,而是要結合起來,綜合學習。對于成績較差或是對英語不感興趣的同學,要通過一些英語視頻、英語電影等吸引他們的興趣。強調基礎知識的學習,監督英語作業的完成。并且逐漸將他們吸引到英語世界中來,老師更要多多地與之交流,在“被表達”的過程中“逼”他們使用英語、理解英語,進而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根據能力制定任務難度,培養信心又不能驕傲自滿
人都是有優越感的,如果自己在“人上”,那么就定會有沾沾自喜,如果是在“人下”,也定會有自卑。但是在學習層面,特別是在分層次教學當中,老師要幫助消除這種不正確的思想和態度,人的進步是沒有止境的,而且只要是在進步,就沒有誰差或是誰優秀。只有那些停步不前的人,才應該反思自己的行為。所以,為了避免高中英語分層次教學進入誤區,老師必須給學生制定不同的任務難度,而且在監督上做差別對待。成績好的學生一般要有更加困難的任務,特別是在他們驕傲自滿的時候,多一些困難的題目,“打擊”一下也不是什么壞事。而成績較差的學生,則要給予更多的鼓勵,多一些基礎的知識點,甚至可以給他們“開小灶”,幫助他們復習一些初中的知識等,培養學習的信心。在指導方面,老師要給低層次的學生更多指導,使其學習能更優化,糾正不良的學習習慣。要有絕對的耐心和細心,不能用他人的例子來打擊學生,將其樹立為榜樣還是可以的。同樣,學生取得進步的時候,一定要給予鼓勵,這樣有松有緊的教學才是最有利、最高效的。
四、推進不同層次間學生的交流,分擔教學任務
每個層次的學生就像是班級的幾個部分,他們應該承擔不同的教學任務,從而體現他們相同的學習地位。在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當中,師生角色互換是比較常用的方法,有利于刺激學生的主動思考,對英語教學來說,更有利于刺激學生的表達。在教學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講不同的英語任務,也展現他們的學習成果,讓每個層次的學生看到他人的努力,學習精神或是優秀的學習方法,提醒自己不能松懈。
總之,高中英語分層次教學必須注意學生學習能力的分配,要改變成績一刀切的局面。更要注意分層次后的教學實施,要有針對性,有的放矢,更要做到教學的科學、高效。
參考文獻
[1] 周贊.淺談高中英語分層教學策略及實施[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3(24).
[2] 余英.高中英語分層教學實踐[J].貴州教育,2005(3).
[3] 鮮春桃.高中英語分層教學實踐策略淺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201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