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婧
摘要:本文對承德避暑山莊的歷史發展過程進行闡述,對清朝興建承德避暑山莊的作用和意義進行分析,最后從歷史價值和建筑文化兩個方面對清朝時承德避暑山莊的歷史文化價值進行分析,期望為有關部門對承德避暑山莊的研究提供參考意見。
關鍵詞:清朝;承德避暑山莊;歷史文化價值
承德避暑山莊建于康熙四十二年,歷經三代皇帝方建成,是具有獨特建筑風格的清王朝皇家園林,該避暑山莊現階段已經成為著名的旅游勝地。由于承德避暑山莊自康熙帝起,就被清朝歷代帝王們用作處理政治事務和接見少數民族的場所,因此,對現階段研究清王朝歷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承德避暑山莊的歷史發展
承德避暑山莊開始修建時正值時局動蕩,內有吳三桂等藩王叛亂,外有蒙古異族虎視眈眈,建造承德避暑山莊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康熙為了安撫少數民族,穩固清王朝政權。承德避暑山莊自從建立之后,除了避暑之外,清朝皇帝還會在行宮內接見來自少數民族的首領和外國使節,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傳統,極大程度的促進了民族之間的互相交流,因此,在承德避暑山莊之內,除了來自各地的建筑技藝之外還存在一系列民族交流溝通的歷史文件和文物,為我國多民族融合政權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康熙帝在多次的戰爭中發現清朝士兵由于常年的安逸和缺乏鍛煉,在對戰過程中戰斗力明顯下降,為了提高清朝士兵的戰斗能力,減少邊境異族對國家政權穩定的干擾,康熙帝決定建造木蘭圍場進行兵士訓練,但是大量的士兵在訓練過程中需要吃住,于是康熙帝修建了大量的行宮,也就是我們上文中提到的十二行宮,承德避暑山莊正是其中的一個。
承德避暑山莊從康熙四十二年開始建造,其建造過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康熙四十二年到康熙五十八年,避暑山莊經歷了破土動工、挖掘湖泊以及建造湖中島等工程,使得整個山莊已經基本具備規模;另一階段是乾隆皇帝在位期間對避暑山莊進行擴建,在原有的建筑基礎上進行細節修繕和擴建[1]。承德避暑山莊隨著清王朝的興盛而建造,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山莊也逐漸走向衰敗,其見證了從康熙時期到清王朝結束的全部時光,對研究清王朝歷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清朝興建承德避暑山莊的作用及意義
1.承德避暑山莊在清王朝的政務運作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承德避暑山莊在清王朝時期又被稱之為承德避暑行宮,不僅僅是清王朝皇室進行避暑的場所,也是清王朝的皇帝們處理政務的重要場所,在整個清王朝的政務運作中占據重要地位。古語有云“清帝駐蹕山莊,如在京師上朝議事”,也就是說清朝的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處理朝廷政事就像在京都一樣。通過對遺留下的清朝歷史進行調查研究,最后發現康熙、乾隆和嘉慶三位皇帝曾經多次居住在避暑山莊中處理朝廷政務,并且,清王朝簽訂的部分條約和戰役指揮也是在承德山莊進行的。1689年簽訂了《中俄尼布楚條約》之后,當時的朝廷官員就是在承德避暑山莊內向當時的皇帝康熙匯報了中俄兩國在條約談判時的情況;在隨后的定準格爾和回族部落的戰爭當中,康熙帝的戰爭指揮中心也是在承德避暑山莊之中;在鎮壓1788年林爽文起義一戰中,乾隆皇帝也是在避暑山莊當中指揮戰爭的[2]。除了這些戰役指揮之外,清政府在進行評定安南和緬甸地區的戰爭時,也是以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莊作為主要決策中心的。從這些歷史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清王朝時期,承德避暑山莊是僅次于紫禁城的政務處理中心,對于當時的清王朝來說,承德避暑山莊發揮的最大作用之一就是促進國家政務的處理。
2.承德避暑山莊為民族融合和民族團結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上文我們提到過,清朝皇帝們建立承德避暑山莊的另一個重要作用就是接見來自少數民族的首領和國外的使節,因此,承德避暑山莊對于清王朝來說就是中央集權的另一個象征。康熙帝曾經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過來自喀爾喀蒙古的哲布尊巴丹呼圖克圖,并將之冊封為當時管理外蒙宗教事務的大喇嘛,將章嘉呼圖克圖冊封為國師,專職管理甘肅、青海、五臺山、北京和內蒙古地區的宗教事務,加強了當時清王朝對于邊境事務的管理,促進了邊境民族和清王朝的交流,為民族融合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除此之外,承德避暑山莊為促進民族團結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土爾扈特部在1771年回歸清王朝之后,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了當時的部族首領渥巴錫,為了慶祝土爾扈特部落回歸,乾隆皇帝寫了《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和《土爾扈特部全部歸順記》兩篇文章以示喜悅和優待,并將這兩篇文章以滿語、漢語、蒙語和藏語等四種語言刻在了兩塊石碑之上[3]。通過這些歷史事件我們可以發現,在清王朝的發展歷史中,避暑山莊對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作用。現階段,人們在承德避暑山莊旅游的同時,除了欣賞那些建筑技藝之外,還應當通過旅游學習,了解承德避暑山莊對我國民族融合和團結所具有的重要意義,實現山莊的文化歷史價值。
三、清朝時承德避暑山莊蘊藏的歷史文化價值
1.濃厚的歷史價值--清朝的興衰的縮影。
康熙建造承德避暑山莊的初衷就是因為時局動蕩,清王朝士兵由于常年安逸導致戰斗力下降,為了提高士兵的戰斗力而實施的圍場狩獵,為了給參與活動的王公大臣提供休息和食宿的地方而建造了行宮。承德避暑山莊由于其天然的地理優勢,眾山拱衛,且地勢高,空氣清新并且離當時的紫禁城較近,一旦有什么事情需要處理,可以快馬加鞭送達,不影響皇帝對朝政的處理。此外,當時的承德地處蒙古牧場范圍,適合大面積的破土動工,為營造皇家園林提供先天的地理條件。當時外蒙古又是影響邊境安穩的主要因素,承德避暑山莊就逐漸成為了清朝皇帝們接見少數民族的首領、宗教勢力以及外國使節的重要場所。
康熙帝曾經將承德避暑山莊作為定準格爾和回族部落戰爭的指揮中心,并在此接見和冊封了喀爾喀蒙古的哲布尊巴丹呼圖克圖為管理外蒙宗教事務的大喇嘛;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莊中接見過西藏政教首領六世班禪等,并在1793年接見了來自英國的第一個國外使團;1860年,英法聯軍進軍紫禁城,咸豐帝逃到避暑山莊,并在此簽訂了《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以及《中俄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1820年和1861年,嘉慶皇帝和咸豐皇帝先后在承德避暑山莊病逝;連慈禧太后策劃的“辛酉政變”也是在此地開展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承德避暑山莊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在康熙五十八年基本建造完成之后,其后的每一位清朝皇帝都會有大量的時間待在避暑山莊之內,除了表面的避暑功能之外,承德山莊成為了僅此于紫禁城的政務處理中心,其興起于清王朝興盛時期,隨著清王朝的沒落而衰敗,見證了從康熙年間到清王朝沒落的全部歷史,是清王朝興衰的歷史縮影,對研究清王朝文化和史實具有重要的歷史參考價值。
2.豐富多彩的建筑文化價值。
清朝時期承德避暑山莊的建筑工藝博大精深,其建筑在體現民族文化融合的基礎上,在風格上還實現了多變多樣的特點,每一個建筑都體現了自身所代表的藝術風格。在布局上來看,承德避暑山莊主要分為宮殿區、平原區、山區和湖泊區四個區域。宮殿區通常位于湖泊區的南面,地形十分平坦,是皇帝用來處理朝政、宴請群臣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平原區位于湖泊區北面的山腳下,地勢開闊;湖泊區位于宮殿區的北面,在湖泊內還有8個小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山巒區位于山莊的西北部,山巒起伏,在周圍還有眾多的寺廟和閣樓點綴[4]。整個承德避暑山莊將南北地區的建筑風格和建筑特色相結合,整體建筑看起來“如詩如畫”,也是對清王朝所宣揚的“滿漢一家親”理念的表達。
另外,在承德避暑山莊周圍也建造了大量的寺廟、閣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外八廟,外八廟在建筑形式上以漢式宮殿為基調,在建造過程中吸收了蒙、維以及藏等少數民族的建筑藝術特征,使得寺廟風格趨向于多樣但又統一的特點。承德山莊當中的建筑代表了清朝時期南北地方的特色建筑工藝,其中所蘊含的部分建筑工藝在現階段已經失去了具體操作方法,通過對承德山莊當中的建筑進行分析,既可以了解清王朝的歷史事件又可以了解清王朝的建筑特色,為現階段建筑工藝提供參考。
結束語
承德避暑山莊作為清朝避暑山莊的一個重要代表,距今已有百年的歷史,該避暑山莊自康熙帝開始,成為清朝歷代帝王的避暑行宮和政務處理場所,成為僅次于紫禁城的第二政治中心,對現階段研究清王朝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周江波.清朝時期避暑山莊的歷史文化價值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16,03:67-68.
[2]霍云星.淺談承德避暑山莊的歷史文化及發展[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5,01:151+157.
[3]王文仁.避暑山莊在清朝時期的歷史文化價值[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03:201.
[4]黃莉娜.避暑山莊的歷史地位和作用[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6,1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