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寶
摘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逐步落實三維目標,最終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其中,師生是影響課堂有效教學的直接因素。教師的教學行為直接影響著整節課的教學效率,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行為。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結構以及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的熱情等都是影響教學活動能否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就深化課堂改革,展開有效教學進行了幾點探究,為更好地促進課程資源的研發以及有效課堂教學的建立奠定基礎。并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深化改革,減輕教與學的負擔,為數學活動的開展做好充分準備。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教學效率
一、探究新知,激發興趣
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指導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索新知,并在探索新知的基礎上,激發對新知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與前提。
例如,在探討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為使教學內容更生動形象,教師可以讓學生將三根小棒分別擺在不同的數位上,此時,組成了很多數:“111、12、102、210、10101”等,經檢驗后,這些數都是能被3整除的。由此可知,三根小棒不管怎么擺,都是能被3整除的。接著,再分別用4根、5根、6根9根等小棒擺成不同的數。再提問,這些數是否都能被3整除?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既探索了新知,又激發了他們探究新知的興趣和積極性。
二、創設良好氛圍,讓學生愉快學習
現代生活中的兒童都喜歡游戲、網絡、動畫節目等,我們就可利用學生的喜聞樂見,讓學生表現、表演、做游戲等。把這些內容穿插于教學過程之中,來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求知欲,以趣促學,不但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愉快地去思考,愉快地去活動,主動地去學習,而且還能使學生向“會學習、會創新、會開拓”的目標靠攏,使其智力品質、非智力因素得到健康、和諧的發展。
三、運用多媒體,輕松教學,深化課堂教學改革
在小學基礎教育中,數學學科涉及到的很多內容邏輯性強,相比于其他學科也是非常抽象的,將多媒體課件巧妙地與數學學科有機融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利用課堂教學資源,進而更加順利地實現教學目標,提高小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能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對信息的加工能力。例如,在探討“圓的面積”內容時,如果讓學生自己動手把圓平均分成若干個等份,然后再拼接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或者是平行四邊形,由于受材料與操作技能的影響,再將圓十六、三十二等分時,學生拼出來的圖形都非常粗糙,這樣的操作更費時耗力,而且還嚴重影響了學生對“轉化”內容的理解,這時候,如果能將圓等分拼接的過程借助多媒體課件演示出來,既形象生動,又清晰明了,提高學生操作實踐能力的同時,也構建了高效的數學課堂教學。再如,在分析“七巧板”的相關知識后,可讓學生自己去搜索關于七巧板的相關知識,加深學生對七巧板這個智慧板的了解,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做好準備。
四、聯系生活,觸發學生的學習的興趣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很強的學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選擇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加強生活與教材間的聯系,使生活與數學融為一體。這樣更有益于學生理解、熱愛數學,讓生活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動力源泉。結合生活實際傳授知識,能展現數學的應用價值,讓學生在生活中體會數學,從生活中感知數學問題,運用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例如,在分析“列車過橋問題”的內容時,當學生在理解“列車完全通過一座橋梁所行的路程等于車長與橋長之和”這一知識點時不是很清晰,為突破這一難點,筆者當堂開展列車過橋的模擬游戲:以講臺為橋,請十名小學生前后銜接不斷組成“列車”,然后再通過“講臺”這一大橋。從第一個學生上“橋”到最后一個學生離“橋”為止,然后,再讓學生求這一列十個學生完全通過講臺的路程。通過游戲的展開,孩子們也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到“列車過橋”的情景,為順利理解、掌握這一難點打好堅實的基礎。
五、進行換位互動
課改強調課堂教學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發揮好組織者與引導者的角色。在實際教學中,要與學生進行平等、融洽的交流、溝通,這樣一來,學生也更愿意向教師闡述自己的學習情況以及觀點等,真正發揮互動課堂的作用。因此,教師可嘗試與學生進行角色方面的換位,讓學生去感受教師教學“辛苦”的同時,讓學生也能產生“當家作主”的感覺,為獲得更好的課堂教學效果打好基礎。
例如,在教學“正比例”內容時,教師可提前板書出正比例的函數圖像,然后再以小組形式指導學生展開合作探究。也可以嘗試和學生互換位置展開交流,讓學生擔任“小老師”,結合教學內容展開講授。此時,扮演“老師”的學生為了更好地講解知識通常會更深入、刻苦探究,其他學生在這一過程中也會更活躍,在新鮮感的刺激下,全體學生的學習也會更專注,課堂教學效率自然也能達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六、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注意評價方法的多元化
課堂教學的評價方法不但有利于學生創新發展,而且有利于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小學數學學習評價也要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在評價教學中,數學教師不要采取單一的評價模式,要結合實際,創設多樣化的評價方式,將多種評價有機融合在一起,建立合理、有效的評價機制。在評價的過程中,在重視結果的基礎上,也要重視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要尊重小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利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學習知識。例如,在做這道習題的時候:“郭子家有15個橘子,20個蘋果,橘子比蘋果少多少個呢?”不同的學生也會列出不同的算式:“20-15=5(個),5+15=20(個),20-5=15(個)。這時候,數學教師不能按照傳統的模式只認為第一種解法是正確的,要注意評價方法的多元化,對于三種形式都要給予肯定,要允許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多向性,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正確解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思維的多向性發展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育是人的教育,加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改革,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同時也要重視陶冶小學生的情趣與情操,培養小學生的靈性與想象力、創造力,以此來發展學生的個性,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創新意識等都能得到健康發展,使課堂教學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肖蓓.小學新教師課堂教學機智的形成條件研究[D]. 四川師范大學 2013.
[2]楊潔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高效性的實驗研究[D]. 天津師范大學 2012.
[3]姚永妃.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D]. 廣西師范大學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