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沖
摘要:多媒體課件以豐富的內涵和直觀性、綜合性受到師生的歡迎。本文通過對中學語文多媒體教學特點的分析,就語文教學中正確如何利用多媒體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動手參與能力等方面進行分析和探索。
關鍵詞:語文教學;多媒體;語文多媒體課件
目前,中小學應用電化教育手段進行教學已在全國范圍內得以推廣,即利用電化教學的理論與方法,并與傳統教學方法相結合,通過電化教學設計,使教育信息能夠高速、準確、直觀地傳授給學生。而多媒體教學又以其特有的形象性和科學性,在語文教學中發揮其魅力,促進了語文教學形式的豐富多彩、教學過程的優化組合和教學質量的普遍提高,給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生機。
一、愉快活潑地激發學生的興趣
傳統教學主要是通過教師“傳道、授業、解惑”,即教師將自知的知識、經驗、技能,憑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學參考書、一支粉筆、一張嘴,傳授給學生。由于其課堂容量小,一節課下來,學生所得并不多。年復一年,形式照舊,枯燥單一,學生往往產生厭倦情緒,學生日久天長對學習語文失去了興趣,這自然會影響學生的成績。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學生學習的最有力的因素。多媒體課件的出現,給傳統的語文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體教學,憑借其形象性、趣味性、新穎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它可以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化呆板為生動,圖、文、音并茂,形象生動,色彩逼真,可以對人的視覺、聽覺、甚至心理觸覺產生全方位的綜合刺激,這很適合學生的接受特點,可以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增強教學效果,這是一個口才絕佳的教師,站在三尺講臺上,口干舌燥,歇斯底里也力所不能及的。
二、“如臨其境”地創設情境
很早以前人們就體會到了“情景教學”在學習過程中的重大作用,教師在導課時引用大量的關于課文的事例或者作者的介紹,把學生們引到課程中來,使學生們更好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我認為多媒體可以看作是“情景教學”的一個發展。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聲、形、色具備的這種特質,創設模擬各種生活情景,創造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場景氛圍,使學生在一種虛擬而又真實的生活空間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體驗,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他們能全面正確地把握課堂教學內容,以及對重難點的消化和理解,從而很好地實現教學目標。在講授《斑羚飛渡》時,學生們欣賞到了斑羚的那種為了種族繁衍舍生忘死的壯觀場面,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心靈的震撼,這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但多媒體課件做到了這一點。
三、“聲情并茂”地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
語文教學是美的事業,把語文教學變成最優化、富有美感效應的藝術,才能使學語文變成學生鑒賞美、創造美的活動。語文教學的審美感知力既要求對色彩、音韻、節奏、結構等形式因素有敏銳感知,更要求以豐富的想象力,把那些靜止的文字,轉變為鮮明可感的形象,因為“美只能在形象中出現”(黑格爾)。
多媒體教學大大活躍了語文課堂,為提高語文教學效果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體現出教學手段的新穎性。但是世界上任何新生事物都不可能是完美無缺的多媒體也不例外。筆者結合自己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體會,感到語文多媒體教學的不足有以下兩個方面:
1、互動性不足。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注重對學生認知方法的培養,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媒體應該是學生進行發現、探究、認識社會、接受新信息并最終完成進行意義建構的手段,而不應該變成教師講解演示的工具。課件“統治”課堂,人性化的師生人際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機交往”所取代,它嚴重妨礙了師生課堂情感的互動,不利于雙邊活動的開展。有的學校配置的交互式IP白板,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這種現狀,但未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水嘗無華,相蕩乃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有經驗的語文教師都知道,一堂成功的語文課,不僅僅是通過“科學的方法”讓學生接受自己傳授的知識,而且還在于引導學生學習語文時能夠成功地調控課堂情緒和氣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靈感的迸發。語文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讓學生領悟語言藝術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不能僅依靠教學技巧和現代化的教學“武器”,更有賴于教師牽引學生靈魂沉潛于字里行間,流連于墨韻書香,這樣,學生才會獲得真實閱讀“知書達理”的效果,獲得啟迪智慧滋補精神的營養。多媒體的運用過程中,如果過分突出教師的“表演”,教師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唱獨角戲,連珠問之后繼之以精彩解說和絢麗的演示,必然導致學生缺少必要的課堂讀書、思考與討論的時間,缺少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機會。這樣一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便被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剝奪了,學生缺少主動參與學習過程的機會,缺少應有的思維與語感訓練,其語文學習能力顯然難以提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就是通過現代高科技的“手段”和“花樣”的包裝之后的“教師意志”的傾瀉,是一種現代化手段的“灌輸”和“填鴨”。因此,在運用多媒體的過程中,教師在“教”中的引導者地位,不能以“機”取而代之。在多媒體的使用方式和時機上,要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要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
2、過度使用。語文多媒體教學的高密度、大容量、快節奏已成事實,這為提高語文教學效益創造了便利條件。但語文多媒體課件中圖片、音樂素材的“多”和“濫”容易忽視了語文固有的學科特點,就語文學科而言,并非每篇課文都適合用所謂的多媒體進行教學。課文的背景材料,諸如作者的生平與思想、作品創作與發表的時代特征、作者的創作意圖、作品的社會影響與人們的評價,以及對作品主旨的爭鳴等等,教師都可以從相關資料中下載并展示出來。但凡事皆有“度”,適“度”才有可能收到預期的效果;過“度”則會事與愿違,適得其反。因此,語文多媒體課堂教學要恰當控制教學容量、密度與節奏,要以有助于學生接受與消化為前提。
總之,多媒體的優越性運用得當可以使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力四射,運用不當就會造成偏頗,我們語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多媒體技術的特性,真正發揮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的積極作用,為語文教學的發展探索出一條特色之路。
參考文獻
[1] 孫國萍、 黃厚江《整合:計算機輔助教學的關鍵》,《中學語文教學》,1999.
[2] 張華《課程與教學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榮生《語文課程與教學論基礎》,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 區培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