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巍巍
摘 要:近年來,由于觀眾的美學趣味和欣賞角度發生變化,傳統戲曲演出也在隨之變化,以適應時代發展。戲曲舞臺美術創作者們不斷嘗試以更多方式進行創作,尋求跨界合作,運用新媒體、新科技重新構建舞臺樣式,創新演出形式,吸引觀眾,傳承戲曲文化。
關鍵詞:戲曲舞臺美術;新媒體;創新性;體驗感
1 新媒體在戲曲舞臺美術中運用的必然趨勢
近年來,由于觀眾的美學趣味和欣賞角度發生變化,眾多多元化的商業演出用新型舞臺技術與效果來吸引觀眾,對傳統的單一化的戲曲舞臺美術,產生巨大的沖擊。如何適應時代發展,創新演出呈現形式,提升戲曲舞臺美術的現代感,是擺在戲曲舞臺美術設計師面前的一個重大的議題。
國家在政策上和資金上一直給予了戲曲藝術強大的支持。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指出要發揮互聯網在戲曲傳承中的重要作用,鼓勵通過新媒體普及和宣傳戲曲。2016年,國家“十三五規劃”再次明確提出要傳承發展傳統戲曲。
新媒體的介入,實際是對傳統戲曲舞臺藝術的重新解構和編碼,適應現代人的審美需求,是戲曲舞臺美術發展的必然趨勢。
2 新媒體戲曲舞臺美術的創新性和藝術性
“作為一種新型藝術語言,新媒體技術的可復制性、交互性、綜合性等特點作用于藝術而產生的效應幾乎是前所未有的,藝術觀念、藝術存在形式、藝術創作手段、藝術欣賞方式、審美經驗與批評話語皆因其而轉變。 各類集合了圖像、影像、 聲音、文字等的超文本,不僅可以與其他藝術文本自由鏈接,且可以由多種路徑隨意切入,這種迷宮式的藝術形式正帶給藝術的發展以無限可能性……”[1]
新媒體作為媒介,可以反過來影響舞臺美術設計師的思想觀念和創作手法。新媒體的運用并不代表反傳統和品位低俗。運用到舞臺美術中不是要照搬現實場景,也不是利用高科技故弄玄虛。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要依附于一個強大的文化背景。新媒體也同樣如此。在現代科技、文化與傳統文明的交融中,在戲曲極致的程式化和假定性的特征下,新媒體通過高科技手段,結合戲曲文本和演員表演進行設計,為戲曲舞臺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就自己的同時,也重新定義了傳統。
3 新媒體技術對戲曲舞臺美術的深遠影響
任何一種藝術的呈現與發展,都離不開技術手段的支持。所謂新媒體藝術,其實至今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新媒體在呈現上基于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它是網絡信息技術、影像技術、數控傳感技術,電子編碼、數位、全息等技術統稱。新媒體技術有自己的視覺效果、造型及空間的特性,具有交互性、綜合性等特征。新媒體技術在引起傳統戲曲藝術呈現內容和形式發生變化的同時,也逐漸改變了人們對戲曲舞臺美術的審美觀念,提高了觀眾的觀賞性和新穎感。筆者認為新媒體的運用,會對戲曲舞臺美術的產生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
3.1 解放戲曲舞臺空間
通過新媒體技術,觀眾看到的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平面的手繪或噴繪的布景,也不只是單一的程式化的道具。新媒體可以抽離一個戲曲元素或形象種子,利用剪輯或拼貼的方式,使用平面投影靜態圖片或立體映射動態影像來呈現一個不斷變化舞臺空間及環境。可以投影在幕布、LED屏幕,甚至直接投射在舞臺建筑上。它們既是投影,也是幻象。只要符合戲曲文本設定及導演構思,舞臺形象元素與風格不再受到限制,寫實、寫意皆可。新媒體技術使舞臺場景呈現出的流動性,甚至劇場原本的空間大小都可以發生戲劇性的“錯覺”,極大地提升了現代戲曲舞美的空間感。
3.2 舞臺場景融合演員表演,實現交互
利用新媒體的動作相應或實時互動技術,如Isadora、Midi dancer3dmappin軟件來達到投影畫面與演員交互表演的狀態。運用直接投射,或者追蹤式投影,輔助表演,演員的動作及舞臺調度直接決定了觀眾所見場景畫面的大小、形狀和動態趨勢。為戲曲演員提供新的表演動作可能,場景與演員共生,共同變化發揮作用。給觀眾展現了一個變化的、充滿想象力的表演形式,極大地滿足了觀眾追求新穎的視覺審美需求。
3.3 虛擬技術,為戲曲演出帶來無限可能
利用先進的“全息”技術,投射在幕布或者霧幕、水幕,或其他特殊載體上,虛擬數字演員進行現場“表演”。通過虛擬人動作表情控制技術,虛擬的數字化演員也會擁有逼真的臉部表情和身形動作,可以讓虛擬演員在舞臺或屏幕上“動”起來,“虛擬”和“再現”新的情境。新媒體技術讓虛擬演員與真實演員同臺演出,給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視覺沖擊力及頭腦風暴。
4 關于新媒體在戲曲舞臺美術運用中的思考
4.1 不能脫離戲曲本質
中國戲曲表演是以唱、念、做、打的綜合表演為中心的戲劇表演形式。其載歌載舞的特性,決定了舞臺美術在任何時候都不能為了堆砌技術,而影響演員的肢體動作表演。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依附于一個強大的文化背景,不可能徹底離棄。新媒體技術也絕非適用于所有的戲曲演出。任何時候都不能一味追求效果和烘托氣氛,導致過于追求形式化,脫離觀眾審美。
4.2 尋求資金支持,并合理使用
新媒體技術往往需要強大的資金作為后盾,戲曲舞臺美術創作者們更應該注意這點。尋求最合適的投資,如國家藝術基金、精品工程、商業投資等,或者這些年日益完善的“眾籌”方式。不能為了一味追求高科技而鋪張浪費,也絕不能為了省錢降低審美,粗制濫造,空掛一個“新媒體”的殼子,欺騙觀眾,破壞戲曲市場。
4.3 注重培養專業技術人才
一定要注重培養一批專門從事戲曲舞美的技術人員。外請技術人員一方面費用高,另一方面流動性強。這類技術人員不熟悉戲曲舞臺特性及演出節奏,無法融合演員表演,也不能與其他各部門完美合作。最終會演變成追求純粹的感官化的演出,本末倒置。所以,培養了解傳統戲曲文化知識,能夠熟練運用新媒體技術,長期為戲曲演出服務的舞臺美術綜合技術人才,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 李雷.新媒體與藝術[J].藝術評論,2012(8):1.
[2] 愛默揚.新陳 代謝.[J]. 2016隆里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學術專刊,2016(10):5-7.
[3] 劉春.脫離與沉浸——前沿科技與劇場影響創作觀念探索[J]. 2016隆里國際新媒體藝術節學術專刊,2016 (10):10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