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慧雯+鮑佳琦+蘇丹+胡艾敏+李瑛
摘要:法律是一門兼具權威與嚴謹的學科,其語言自然也相當正式和嚴肅。隱喻在法律語言中似乎有些不合情理。傳統法學家們大多都將隱喻視作一種修辭手法,認為其對法律具有誤導性,固應在法律語篇中盡量避免使用隱喻。認知隱喻觀認為隱喻不僅是一種語言工具,更是一種思維方式。本文以英劇《皇家律師》為研究對象,探討該劇中的戰爭隱喻和體育比賽隱喻。
關鍵詞:法律;隱喻;《皇家律師》;研究
一、引言
歷史上,法學家們對隱喻都持懷疑態度,認為隱喻是修辭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法律的嚴謹性。然而,越來越多的學者研究發現法律語篇中存在著大量的隱喻, 如法律休眠、保護傘、合同陷阱等。正如 Elizabeth Thornburg所稱的那樣,“我們關于訴訟的語言中充斥著如此多的隱喻,以至于我們無法不用隱喻來談論一場審判”(Thornburg, 1995:231)。Adam Arms也表示,“不借助隱喻來談論法律確實很難”(Arms, 1999:257)。雖然隱喻如此頻繁地出現在法律語篇中,但是國內國外有關法律隱喻的相關研究都相對較少。
二、隱喻概述
1980年,萊考夫和約翰森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中表示,“隱喻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不僅存在于語言中,還存在于思維和行動中,我們進行思維和行動的概念體系在本質上是隱喻性的”(Lakoff & Johnson, 1980:3)。隱喻的本質就是用一事物來理解和體驗另一事物,具體來說,就是用一個具體有形的事物來理解另一個抽象無形的事物。例如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用戰爭來談論辯論,用路途來談論人生。隱喻不但是一種語言現象,而且在本質上是人類理解周圍世界的一種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Shu, 2000:30)。也就是說,隱喻在本質上是一種認知現象。
三、《皇家律師》中的概念隱喻
1.戰爭隱喻: LIYTIGATION IS WAR
(1)Martha: I want you to put behind you whatever happened with your previous counsel. He's gone. I'm here to fight your corner, now. (第二季第一集)
(2)Martha: You don't scare me.
Prosecution counsel: It's an adversarial system. No point pretending we're not adversaries.(第一季第五集)
在例(1)中,律師Martha在和她的客戶進行談話。她將整個訴訟過程看成一場戰爭,她和她的客戶為戰爭一方,檢控官、控方律師及原告為敵方,并表示她將為客戶而戰。例(2)中控方律師Clive責備辯方律師瑪莎在法庭上的做法,認為她的做法是對他“shot”。Clive也將訴訟看作一場戰爭,律師在法庭上的辯論是戰爭雙方在戰場上交火。由此可見,律師腦海中的戰爭隱喻對其思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將一場訴訟視為一場戰爭,他們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贏得該戰爭。
2.體育比賽隱喻: LITIGATION IS A SPORTS GAME
(3)Clive: You coming? Or would it be too difficult for you to look her in the eye?
Martha: I can trust you, can't I...not to coach her, Clive?(第一季第二集)
(4)Annie:I want it to stop, now. I can't go on...
Wendy: She wants to throw the towel in.
Clive: I can't communicate in any way with Annie halfway through her evidence.(第三季第一集)
在例(3)中,Clive是控方律師,瑪莎是辯方律師。克萊夫要去見該案的原告,Martha使用“coach”一詞讓他不要教其原告做供。“coach”一般是用于體育比賽中教練指導他的球員。在例(4)中,原告Annie用“throw the towel” 表示她想認輸了,不想再繼續進行該案了。這個短語通常用于拳擊比賽時一方扔掉毛巾,表示認輸。這些表明訴訟也可以被視作一場體育比賽,控方或原告方為一隊隊員,辯方和被告為另一隊隊員,法庭是比賽場地,陪審團和法官是裁判。體育比賽概念存在于雙方的腦海中,在整個訴訟過程中,他們經常無意識地使用該隱喻。
四、結語
本文選取《皇家律師》中兩個最為典型的概念隱喻。研究發現法律存在著大量隱喻,尤以戰爭隱喻最為突出。隱喻塑造了他們的思維方式的同時,也加深了他們對法律的理解。然而,對隱喻不加區分鑒別地使用會帶來一定地消極后果。如戰爭隱喻和體育比賽隱喻的頻繁使用使得律師們只專注于打敗對手,贏得官司,卻忽略了訴訟的合作方面,有些案件可以通過調解來解決,且法律的初衷及最終目的不是懲罰罪犯,而是維持社會秩序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參考文獻:
[1]Arms, A. (1999). Metaphor, women, and law. Hastings Women's Law Journal, 10, 257-285.
[2]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3]Thornburg, E. G. (1995). Metaphors matter: How images of battle, sports and sex shape the adversary system. Wisconsin Womens Law Journal, 10, 225-281.
[4]Shu, Dingfang (束定芳). (2000).《隱喻學研究》.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任慧雯(1992-),女,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
鮑佳琦(1991-),女,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語言學。
蘇丹(1991-),女,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
胡艾敏(1986-),女,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語用學。
李瑛(1965-),女,西華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