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娟
摘要:幼兒期是良好社會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如果我們不及時對幼兒進行“助人”行為的教育,勢必會影響其身心健康的發展和日后的適應社會、立足社會。為此,我覺得非常有必要從小培養幼兒的助人意識和行為。
關鍵詞:幼兒;助人;助人意識;方法
知識經濟時代呼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但不容忽視的是這種人才還必須具有良好的社會品質,樂于助人。因為幫助他人,才能真正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然而現在的孩子基本上是獨生子女,受到父母和祖輩老人無微不至的關懷和過分的寵愛,部分家長自私的言行也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由于這樣,促使多數幼兒“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較強,只知道一味享受,受人關心、受人愛,卻不懂得投桃報李,關心幫助他人。如有玩具自己玩,別人摔倒了視而不見,與弟弟、妹妹一起玩耍時搶在前面玩,父母不舒服時不知關心等等。幼兒期是良好社會行為習慣形成的重要時期,如果我們不及時對幼兒進行“助人”行為的教育,勢必會影響其身心健康的發展和日后的適應社會、立足社會。為此,我們覺得非常有必要從小培養幼兒的助人意識和行為。那么,我們在向幼兒做好榜樣示范的同時,應怎樣培養幼兒的助人行為呢?
一、有效萌發幼兒助人意識
幼兒對助人行為有清楚正確的認識是其助人行為發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但日常生活中,我們發現多數幼兒對幫助別人缺乏深刻的理解,經常會出現會說不會做的現象。要使幼兒將助人真正內化成自己的認識,學會助人,就要讓他們清楚的認識、理解助人行為,激發他們的助人情感。
首先,我們啟發幼兒從生動形象的故事和具有形象特征的活動中,初步懂得幫助他人是一種美德,是一個好孩子的行為,進而讓幼兒知道要關心、幫助小朋友、老師和父母等。如我們選擇故事《小青蛙和小黃鴨》,用生動活潑的語言,繪聲繪色的講給幼兒聽,啟發他們思考、理解:“小青蛙受傷了,它的心情怎樣?你有什么感覺?”“小黃鴨是怎樣做的?” “小青蛙回家后心情會怎樣?”引導幼兒學習幫助他人的好品格,知道小青蛙受傷了應該幫助、安慰它。并讓幼兒進行角色扮演,學習怎樣幫助小青蛙,親身感受幫助他人的快樂,激起幼兒助人的情感意識。又如歌曲《迷路的小花鴨》,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再一次感染了幼兒,激發幼兒助人的情感。
其次,我們從幼兒身邊的事入手,通過討論、談話等形式進行移情教育,讓幼兒理解別人遇到困難時的感受(痛苦、焦急、憂傷等),進而懂得為什么要幫助別人,明白助人的道理。如,班上琳琳小朋友的腳不小心被爸爸的自行車軋傷了,走路不方便,我們就啟發全班幼兒“琳琳的腳走起來很疼,怎么辦?”激發他們的同情心,然后全班小朋友坐在一起,讓琳琳小朋友說說“腳受傷時心情怎樣”,“小朋友們幫她拿杯子、陪你玩時心情怎樣”,并請幫助琳琳的小朋友談談自己的感受。通過輕松的談話活動,孩子們知道了別人有困難時很著急,希望得到關心,有了幫助后很高興,因此,幫助他人是應該的,自己要主動幫助別人。
二、結合具體行為,教給幼兒助人的方法
由于能力的限制,經驗的不足,幼兒往往不能將學得的助人知識與實際生活建立聯系,在別人需要幫助的情況下自發的表現出助人行為,也可能不知道怎么幫助別人。正對這種情況,我們就注意做一個細心的啟發者、引導者,抓住教育的契機,隨時進行提醒、督促和指導,告訴幼兒別人什么時候需要自己的幫助、關心,自己可以怎么做,使幼兒的助人行為得以練習、穩定和鞏固。如班上濤濤小朋友由于生病沒來上課,我們提醒幼兒“想什么辦法幫助他”。孩子們紛紛想出了很多辦法來安慰濤濤,“打電話和他聊天,別讓他悶得慌”,“制作一個小玩具送給他吧”,“請爸爸、媽媽帶我去看看他”。我們還組織幼兒對濤濤說一句祝愿的話,表示對他的關心,有的說“濤濤,你好點了沒有?快點回來吧,我可想你了”,有的說“濤濤,你還疼嗎?不要怕打針,你一定會很快好起來的”……最后我們把孩子們一句句洋溢著對濤濤小朋友發自內心的話語錄進了磁帶,連同孩子們制作的玩具一起送給了濤濤。淘淘小朋友聽到了同伴們關心他的錄音,拿到了同伴們送給他的玩具時,高興極了,讓老師幫他謝謝小朋友們,還急著回到同伴們中間呢。全班幼兒在這次集體的活動中收到了生動地教育,不僅學會了幫助別人的辦法。而且體驗到了幫助別人的快樂、愉悅。
在日常生活中,幼兒一同游戲、學習的機會是很多的。如一起拼圖、搭積木、玩娃娃家等。我們就注意知道幼兒互相幫助、謙讓。如搭積木是要把別人需要的積木讓出來;小朋友收材料拿不動就主動幫幫忙;角色游戲時“媽媽”、“醫生”,要很好的關心娃娃、病人;老師嗓子疼時,要端杯水給她,不惹老師生氣;鼓勵幼兒帶領小班的弟弟妹妹做游戲……幫助幼兒在實踐中逐漸習得助人的具體方法、策略,自覺地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助人中學會助人,而非說說而已。久而久之,幼兒就將助人行為內化成自身內在的品質,形成幫助他人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引導幼兒感受助人的積極效果
情感體驗在幼兒社會行為發展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有利于幼兒產生良好的行為。幫助別人往往會帶來積極的效果:幫助他人,解決困難,事情做成,大家高興。這對幼兒鞏固、強化助人行為進而產生更多的助人行為是極為重要的。但幼兒自己常常不能明顯的感覺到,這就需要教師及時給予適宜的評價和引導,讓幼兒真切的感覺到幫助別人的快樂,激發其進一步助人的內在動機,變外在的要求為自身的需要,樂于關心,幫助他人。
據美國兒童問題研究者對幼兒園的調查表明:幼兒教師的微笑、愛撫、擁抱、贊揚,這些積極的社會強化會使幼兒形成有禮貌、關心幫助等社會行為,所以我們時刻注意把自己的愉快體驗傳給幼兒。當幼兒做出助人行為時,教師就及時給予肯定、支持,如“你能幫助她系裙帶,真好!”、“你能教他下棋,很不錯!”。或對孩子親切的點點頭、翹起大拇指等,使他們受到極大的鼓勵,因而愿意更多地、自覺地關心、幫助別人。熱情的表揚也會使其他幼兒受到感染,愿意關心、幫助他人。
另外,我們也讓受到幫助的幼兒對助人行為發出道謝,說說自己的愉快體驗,使發出助人行為的幼兒真正認識到自己行為的積極作用、有效價值和必要性,使其助人行為更加穩定、自覺化。
四、知道家長做好孩子的助人教育
某項研究表明:家庭對幼兒發展的貢獻量居于首位,唯有家園共育才能有效的提高幼兒的素質。因此我們通過家訪、家長橋、家長會等形式向家長宣傳“助人”教育的重要性,向家長介紹培養孩子助人行為的方法、途徑等,讓家長也參與進來,請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養孩子的助人行為和意識。如自身要做好表率榜樣作用,教育孩子幫長輩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把自己的玩具讓給弟弟妹妹,為災區的小朋友捐衣物……這樣家園密切配合,互相支持,保證了教育的連貫性、一致性,共同發揮合力效應,有效地提高幼兒的助人意識,逐步提高幼兒助人行為的自覺性、穩定性。
通過一個階段的教育,我們發現幼兒身上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從一個個或蠻橫無理或自私冷漠的小娃娃,變成了一個個熱情、主動、會關心、幫助別人的“文明小天使”。這些為他們適應將來的競爭生活奠定了堅實的基石。同時,我們也深深地感到: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育者的耐心、細心及堅持不懈的努力。